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 产业发展
太行山区将有大发展!打造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带、文旅康养示范带……
发布时间:2021-11-05
来源:燕赵晚报
【字体: 】    打印
近日印发的《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拓展“文旅+、+文旅”,推进文化和旅游与农业、体育、工业、康养、教育等相关产业融合,扩展文化和旅游新领域。其中包括,发展壮大京张、承秦唐、太行山脉三条冰雪旅游带,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发展壮大太行山、燕山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带;构建沿太行山、沿大运河、沿长城等文旅康养高质量发展示范带等。
推动传统技艺非遗项目进景区、街区
提升旅游的品质和内涵
在旅游要素发展中融入河北特色的文化元素和资源,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推进长城(山海关、金山岭等)、沧州大运河、雪都崇礼等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打造雄安新区及张家口、秦皇岛、承德市等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统筹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全域旅游协同发展,推动传统技艺、文化艺术、非遗项目进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休闲街区,推进红色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主题公园、文化主题酒店、文化特色节事等已有融合业态提质升级。支持开发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于一体的文化和旅游综合体,推出更多研学寻根、文化遗产等专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增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文化内涵,在旅游集散中心、汽车营地、旅游驿站等地,增加地域文化展示、民俗活动展演、非遗体验等展示地方文化的空间,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
提高文化传播与影响力
依托旅游景区与度假区、休闲城市和街区等旅游载体,用好导游、游客、媒体等传播渠道,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旅游成为文化传播和价值观宣传的重要窗口。加快推动“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等三大中华文化名片的旅游开发提质升级,通过旅游让历史文化走进生活,提升河北文明和河北文化的认知度。积极整合博物馆、非遗传习所、古籍展示馆、科技馆、艺术馆、剧院(场)、实体书店等文化场所,将其纳入旅游线路,成为传播文化的有效市场平台。鼓励专业艺术院团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专场剧目,推动院团市场化改革。拓展公共文化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依托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增加旅游服务设施,适当拓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旅游咨询、文创商品售卖等功能,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文化和旅游生活空间。
推进文旅与农业、体育、康养等深度融合
推进与农业深度融合
加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传承优秀地域文化和乡村风貌,做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建设一批休闲农庄、特色村镇等产品,培育农业嘉年华、星级农(林、牧、渔)家乐等品牌,重点建设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打造环京津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带。
 
推进与体育深度融合
抓住冬奥契机,推动崇礼冰雪旅游度假区、富龙四季小镇、翠云山等冰雪旅游度假区和景区建设,打造世界冰雪运动胜地。发展壮大京张、承秦唐、太行山脉三条冰雪旅游带,丰富冰雪旅游产品。依托承德塞罕坝、保定涞源、张家口崇礼等一批国家冰雪运动训练基地资源,建设冰雪特色小镇,培育高等级冰雪景区、度假区。推进雄安新区体育旅游创新发展,建设高端体育赛事产业聚集区。发展壮大太行山、燕山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带以及秦唐沧滨海运动产业带、坝上森林草原生态体育旅游度假区,促进沧州武术、邯郸太极拳等特色体育运动活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旅游化开发,培育一批文化体育融合型企业和运营机构,做大文体融合产业规模,建设体育文化旅游大省。
推进与工业创新融合
做好全省工业文化资源发掘整理和“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申报,提升文化与工业的源头融合设计能力,提升品牌价值。利用开滦煤矿、唐山南湖、京张铁路等工业遗址遗迹,建设工业博物馆、工业遗产主题公园,注入旅游、商贸、艺术、会展等元素,提升中国长城葡萄酒、德龙钢铁、君乐宝奶业等一批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品质。改造老工业厂房,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基地等。促进旅游业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相融合,让旅游成为企业品牌展示窗口和体验销售的重要渠道。推进与康养深度融合。瞄准京津冀健康消费市场需求,整合传统养生文化、中医药资源,建设安国、内丘、巨鹿、滦平、馆陶等一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开发集高端医疗、中医药特色、康复疗养、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健康旅游产品,构建沿太行山、沿大运河、沿长城等文旅康养高质量发展示范带。
推进与教育深度融合
建设一批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景区,培育多元化的研学旅游项目。积极培育在线教育、研学游学等融合业态,打造一批服务全国的在线文化教育品牌机构和教育研学实践基地。着力做强文化和旅游融合主体。推进文化和旅游的市场主体融合,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加强数字企业与旅游企业的合作,提升产业数字化,强化文化对旅游的支撑。鼓励各地积极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文化机构与旅游企业对接,加速文化机构的市场化、提升旅游企业的文化特色,支持河北旅游投资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打造成为以文旅融合为特色的市场主体。
积极打造“博物馆之夜”、非遗文创集市等夜间文旅消费热点
 
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创新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打通文化和旅游消费领域的堵点痛点,积极发展夜间旅游和假日经济,培育消费新载体和新业态,提高文化和旅游消费水平。
挖掘细分市场新需求
准确把握市场群体的消费需求,巩固家庭消费主体地位,加强培育线上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关注中老年群体的养生养老、青少年研学的需求。针对时间碎片化、出游郊区化的市场需求,更加注重大众化与个性化的产品组合,研究把握家庭、学生、老年、研学群体、户外运动群体等需求特点,支持旅游服务平台、景区、旅行社推出更多定制化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提高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水平。对接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把握大规模境外文化和旅游消费回流的重要变化,与促进大众旅游消费叠加,提升多元的文化和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
打造文化和旅游消费新热点
加大数字文化和旅游发展,依托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发展,改造升级传统文化和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智慧旅游景区、虚拟景区、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消费新业态。推动文化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创新,支持短视频、OTA(在线旅游)等线上传播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企业品牌推广、研发设计、市场销售的重要环节。用线上产品激发线下消费,将线上客流引进线下景区、度假区及各类文化场所。依托创意设计产业,围绕沉浸式互动场景的营造,带动演艺演出、娱乐综艺、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工艺美术等行业的创新发展。鼓励开展与深度游、自驾游、休闲度假等个性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和旅游服务。鼓励商业购物中心、文化娱乐场所夜间打折让利,推出“博物馆之夜”“美术馆之夜”“24小时书店”、美食网红店、非遗文创集市等夜间文旅业态,打造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热点。注重城市郊区、特色街区和文化场馆的休闲价值,鼓励文化和旅游的社区化发展。大力引进免税购物、文化餐饮、奢侈品、医疗养颜、邮轮等领域的国际品牌和机构,承接出境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转化。
优化文化和旅游消费环境
鼓励重复消费、便捷消费、休闲消费和一站式消费的社区化休闲综合体建设,培育一批旅游融合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改造提升一批传统街区,推出一批精品旅游演艺项目,创新一批文化和旅游业态,创建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和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提高消费便捷程度,鼓励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依托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城乡便民消费服务中心,打造群众身边的文化消费网点。鼓励传统演出场所和文博场馆合理配套餐饮区、文创产品售卖区等消费空间。举办河北惠民消费季、消费月、数字文化旅游消费体验等活动,发放电子消费券,进一步激励市民文化和旅游消费。加强对文化创意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