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 产业发展
市演艺集团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0-10-19
来源:石家庄日报
【字体: 】    打印
对于石家庄市演艺集团来说,2020年,是难忘而不平凡的一年。疫情之下,集团演职员曾暂别舞台,宅在家里苦练功夫;后疫情时代,怀着满腔的激情与热情,他们奔赴基层,送上800多场演出。

不同以往,今年为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剧院演出一直没能开展,石家庄市演艺集团努力创新,积极作为,推出了“走基层惠民演出”,把演出送到景区当中去。
“进景区演出,基本都在开阔的广场上,有利于疫情防控。而且因为疫情,旅游业也很受影响,我们的演出为景区带去了活力和生机,非常受景区和游客欢迎。”市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合利说。
奔赴景区 856场演出相继上演
到景区旅游,在观看美景的同时,还能欣赏一场高品质的文艺演出,无疑是出门旅游人们的一件幸事。今年的夏秋季节,石家庄市演艺集团把856场演出送到了省会以及周边近30家景区,数以万计的游客品尝了这道文旅大餐,体会了文旅融合带来的福利。

德明古镇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鹿泉区问情谷,景区桥楼榭亭设计精巧、典雅大气。7月25日晚,石家庄市演艺集团携所属六家市直艺术院团的演员,为德明古镇送上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夜色中,德明古镇大元戏楼上的丝竹声声伴着潺潺流水更显婉转、动听。游客在享受风景之美的同时,也见证了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

来自山西的游客李晗笑着说:“想不到这次来石家庄旅游,还看了一场演出。我的老父亲尤其高兴,说这个景点来得值。”许多观众反馈,德明古镇的风景很好,加入文艺演出的元素后,景区内的文化氛围更浓郁了。
在德明古镇的这场演出拉开了市演艺集团“走基层惠民演出”的序幕。之后,市直各艺术院团纷纷开辟景区演出阵地,积极联络,多处开花,从7月底一直持续到10月,石家庄市京剧团、市丝弦剧团、市河北梆子剧团、市评剧院一团、市青年评剧团以及市歌舞团纷纷走进景区,一起发力,精彩纷呈的演出在各个景区唱响。

石家庄市京剧团赴德明古镇、正定南城门、园博园、元氏常山广场、平山东沙岭景区演出共137场
在演员阵容上,从梅花奖演员到演艺新秀齐上场;节目形式上,清唱、器乐、变脸等节目相得益彰;在表演上,演员们都拿出了看家功夫,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演出中。
“唱得好!”“带劲儿!”“再来一首!”在国御温泉度假小镇,石家庄市青年评剧团点燃了游客以及当地村民的热情。
国御温泉小镇总经理李晓爽告诉记者:“这么大热天儿,青年评剧团的艺术家们不怕苦不怕累,为景区送来这么精彩的节目,助力了景区复苏,丰富了景区文化生活,我代表景区全体员工及广大游客朋友们给他们点赞!”

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评剧团走进国御温泉小镇、土门关、窦王岭、清凉山等景区,共计演出129场,惠及观众几十万人次
土门关景区工作人员孟怡晨告诉记者:“我们期盼‘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常年不断档’。”
各方的一致好评证明着石家庄市演艺集团惠民演出进景区的价值和意义,856场演出既是演艺集团的难忘经历,又是前进道路上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吴合利表示,这次进景区演出让文化和旅游真正地融合起来。新思路开启了新篇章,惠民演出进景区,让游客尽享文旅融合‘大餐’,也为各艺术院团开辟了新的市场,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是集团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
积极探索 不惧辛苦打开新局面
“之所以想到‘惠民演出进景区’,是在疫情之下的尝试与突破。”吴合利说。据了解,石家庄演艺集团之前的“下基层惠民演出”均在冬天和春天的农闲季节,从正月初二开始,演职员就背起行囊前往田间地头,把精彩的演出送给父老乡亲,让他们享受到专业和高质量的文化艺术服务。

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走进正定园博园、荣国府景区演出,近3个月来演出221场,受到景区游客的热烈欢迎
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的情况下,为活跃我市文化旅游市场,克服因疫情给文艺演出市场造成的影响,立足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情况下,满足广大人民观众的文化需求和观演热情期盼,石家庄市演艺集团开启了“惠民演出进景区”活动。
然而新尝试也带来新挑战。“好多景区因为没有舞台,所以,我们需要自己寻找、布置场地。”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杨国起说。

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走进井陉于家石头村、赵县梨园、鹿泉区土门关、平山县东方巨龟苑、元氏县蟠龙湖景区、南紫沟、牛家庄、红崖谷风景区、河北野生原度假村等地进行系列演出活动,共演出179场
井陉于家石头村是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古村落,山路崎岖,不能通车,市河北梆子剧团的演职员就背起音响、灯光等沉重设备,徒步走进村里去。炎炎夏日里演出,演员们汗如雨下。男同志的衬衫和西装都被汗湿透了;女演员的裙子黏在身上,换衣服都很不方便。
为了让观众有更好的观赏体验,市丝弦剧团的优秀青年演员齐卫锋特别表演了《变脸》。“你想像不到有多热,就跟受刑一样,8张脸谱黏到脸上,汗哗哗地流,我感觉我都不能呼吸了。”齐卫锋告诉记者。演员的辛苦被观众看到眼中,齐卫锋一下场,观众们就围了过来,有递水的,有扇扇子的,大家热情地说:“小伙子,你们真辛苦!”类似的一幕幕,让演员感动在心。

石家庄市丝弦剧团走进德明古镇、正定南城门、行唐县牛王寨、河北野生原度假村、平山县巨龟苑、正定东门、抱犊寨、正定博物馆、园博园、赞皇县嶂石岩等景区演出共181场
“由于演出期间正值三伏天,天气闷热,加之在露天演出,喝水、候场、休息都不方便,特别是每天三场的演出任务,很多演职员出现了中暑、热伤风、嗓子沙哑疼痛等现象。
但是他们坚定信念,克服困难,始终把自己最精彩的艺术作品,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了戏迷观众的赞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石家庄市丝弦剧团副团长芦彦堂说。
双赢合作 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不辞辛苦带来了累累硕果,各个景区与演艺集团都看到了文旅融合的积极意义。
每次演出,德明古镇的大元戏楼旁的关中茶馆都高朋满座。“有演出的话,我们店里的营业额能提升大约百分之五十。除了第一次光临的顾客,还有许多回头客就是为了坐下来听老师们的演唱。”

石家庄市歌舞团走进德明古镇、园博园、阳和楼等景区共演出9场
关中茶馆的老板李育飞表示,他明显感觉到惠民演出进景区带动了门店的经济效益,所以非常希望演出能够常态化进行。他说,德明古镇是一座以古老璀璨的元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小镇,戏曲文化非常契合元曲小镇的主题,将近两个月的惠民演出给景区增添了活力,游玩体验感更加丰富。

“游客们评价都很好,外地游客感到很惊喜,还有一些戏迷专门来景区看演出。叫好的、要签名的特别热闹。”
德明古镇总经理谷建林表示,惠民演出进景区促进了景区消费,提升了客流量,德明古镇将和石家庄演艺集团继续保持联系,将有进一步合作的计划。他说:“每一个景区都需要文旅融合,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没有文化就没有发展潜力和动力。尤其德明古镇是新建景区,尤其需要挖掘文化基因,用文化为景区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一直在正定荣国府景区演出,也非常受欢迎。据介绍,从8月初到10月8日,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一天三场演出,免费的、高质量的、契合了红楼文化主题的演出令景区工作人员看到了文旅融合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在大观楼上,或唱一曲委婉动听的评剧,或表演“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情景剧都足以吸引游客,使他们得以近距离欣赏传统戏曲文化;由市评剧院一团演员表演的《元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等实景演出则兼具艺术性与观赏性,提升了演出效果。
“非常受欢迎,尤其是‘十一’黄金周期间,游客经常爆满。”荣国府景区管理处主任于坪兰告诉记者,专业的演出极大提高了景区的美誉度。
“为了拿出更好的演出,我们演员们都积极排练新节目,这对每一位演员来说都是一种促进。”吴合利表示。同时,面对天南地北的游客进行表演,提升了各个院团的知名度,传承、发扬了传统戏曲文化,传播了石家庄好声音,文旅融合的道路是一条双赢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