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本规划在把握我国战略顶层设计、文旅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激发新活力、培育新业态、拓展新空间、满足新需求,为石家庄市未来五年文化和旅游发展指明前瞻性、可操作的发展路径与目标,为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石家庄篇章,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和实现全市经济总量过万亿助力赋能。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和《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战略和方向路径,明确任务目标和工作重点,描绘未来五年文化和旅游发展新蓝图,是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的行动纲领。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石家庄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文旅融合深入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十三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三五”期间,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基本完成,文化事业繁荣向好,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全面凸显,文化和旅游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成就突出。文艺创作繁荣发展。丝弦《大唐魏徵》入选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京剧《奚啸伯》入选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展演,在国家级舞台唱响石家庄故事,实现了石家庄市京剧历史上“零的突破”。河北梆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获河北省第十三届文艺振兴奖和第十三届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2016年、2018年、2020年连续三届荣获全国“服务农民 服务基层”先进单位;2017年报告文学《寻找平山团》获得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2018年9月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并被央视国际频道翻译制作为英文版对外播出,屡获国内外大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推进一批综合性和功能性文化场馆设施建设,创新建立地铁图书馆、信用智能借书平台,市图书馆新馆建成投用并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县(市、区)级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实现全覆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富有成效。长城、正定古城文物保护全面加强,行唐故郡遗址2017年入选“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中山古城遗址、正定古城、行唐故郡遗址、藁城台西遗址、赵州桥等科学保护水平提高。截至2020年,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13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更加完善,非遗保护工作机制日益健全,非遗名录体系逐步完备,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非遗宣传广泛开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成效明显,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20年,全市共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12项、入选省级非遗项目140项、公布市级非遗项目360项;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8人、入选省级非遗传承人125人、公布市级非遗传承人313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全市共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家:河北美术学院东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石家庄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创业孵化园、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软件开发产业园、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数字印刷产业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20家。文创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在河北省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中,石家庄市荣获包括金奖在内的15个重要奖项。“智行创意公社”等4个平台入选河北十大文化产业优秀创业平台,“元宵牌工艺纸雕宫灯”“艺朵茶器”入选河北十大文化产业优质产品品牌。
二是旅游业发展实现全面跃升。旅游发展水平实现快速增长。2019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2298.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1478.7亿元。与“十二五”末相比,游客量增长约571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增长约905.34亿元。目前,石家庄市拥有6个联合国认定的“千年古县”、26家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旅发大会注入发展新活力。石家庄市成功承办了第4届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举办了7届市级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大力提升了全市交通环境,加强了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化,集中打造了西柏坡、滹沱河生态走廊等一大批旅游经济片区,精心开发了一大批新项目、新业态,相继推出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旅游产品,拉动了项目投资,有效推动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市旅发大会形成了“举办一届旅游发展大会,推出一个全域旅游品牌,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片区,建设一批旅游新兴业态,优化主客共享旅游环境,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模式,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旅游强市的重要引擎和推动区域综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逐渐形成。全市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重点构建“两带串三区、双核带多点、三网全覆盖”的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截至2020年,正定县、鹿泉区成功创建为河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平山县成功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其他县(市、区)也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形成了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共识。旅游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在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部分地区敢于创新,先行先试,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发展模式,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正定县借势旅发大会,深化文旅融合,由过去的单一景点向全域延伸,由单一旅游业态向多业态深度融合,形成了从景点游到全域游的正定模式;依托中山古城遗址,平山县大力推进“战国中山文化+文化产品+中山旅游+文化经济”的体系化融合发展,高质量建设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了从遗址保护到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转变;井陉陶瓷水镇、鹿泉土门关驿道小镇深挖古驿道、古村落历史文化,创新旅游业态,实现了从传统村落到乡村旅游小镇的转变;井陉矿区进行工业遗产转型,段家楼正丰矿文旅综合体按照“不拼资源拼特色,精雕细琢出精品”的旅游项目开发思路,实现了从工业遗存到网红打卡的文旅综合体华丽转身。开展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多措并举推进文化旅游消费提质增效,打造系列旅游休闲街区,完善石家庄市文化旅游消费平台功能,成为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三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实施“旅游厕所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建设旅游厕所四百余座,超额完成建设任务;2018年在正定县召开全国厕所革命工作现场会暨厕所革命培训班,厕所革命“共建共享”正定模式享誉全国。完善旅游集散体系和旅游交通体系。持续开展房车营地、游客中心、旅游交通标识系统等旅游设施建设;高质量打造井陉太行“天路”、滹沱河旅游风景道(石家庄段)、山前大道等旅游风景道;以平山县为试点,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开通旅游直通车。稳步推进智慧旅游建设。编制《石家庄市智慧旅游规划》,全市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完成与省旅游云数据平台的对接,各涉旅部门实现数据共享交换,建设文化旅游智慧监管平台。
四是文化和旅游扶贫成绩突出。坚持发展旅游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相结合,持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通过出台《石家庄市乡村旅游发展指引》,推进“百村示范千村创建行动”,大力实施“人才兴旅、人才强旅”战略,深入推进“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双带双加”旅游扶贫模式,指导县(市、区)因地制宜举办乡村旅游节事活动,多措并举助力旅游扶贫富农。其中,平山县梁家沟打造的“红色旅游助力老区脱贫致富”模式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西柏坡、沕沕水、于家石头村等景区(点)纳入全省旅游扶贫推介线路,正定县、平山县被列为国家旅游扶贫培训基地。
五是品牌影响力显著提高。打造媒体宣传矩阵,形成宣传合力。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借助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媒体,及时宣传石家庄文化旅游发展政策和优势资源,发布文旅惠民服务信息,展示文旅发展和建设成果。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朝闻天下》《中国之声》等栏目大力宣传石家庄旅游形象。利用石家庄火车站、地铁站、高速公路、市内LED屏宣传石家庄旅游。在河北航空飞机冠名“石家庄号”,打造标志性城市空中名片。借力旅发大会,叫响石家庄旅游品牌。以旅发大会为契机,全方位谋划、全媒体宣传、全场景互动,通过召开媒体通气会、新闻发布会,组织专题推介会和百家媒体聚焦石家庄等活动,在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国家和省、市各级新闻媒体宣传石家庄旅游品牌。加强对外交流,实现互利共赢。参加2019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2019亚洲文化旅游展等旅游交易会,在北京举行“红色西柏坡,多彩石家庄”旅游推介会,吸引国内40余个城市前来举办推介会,推动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实现互利共赢。
六是市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立石家庄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局。开展行政执法“双随机、一公开”,制定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业监督管理持续加力。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结合扫黑除恶、扫黄打非斗争,围绕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不合理低价竞争、未签订旅游合同、无资质经营旅游业务等违规经营行为,开展严厉打击。安全生产和信访稳定同向发力。抓住文化公共场所、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景区玻璃栈桥类高风险项目和旅行社旅游用车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深入开展事故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攻坚行动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全面排查风险,压实责任,动态清零。统筹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新冠感染疫情发生后,按照中央和省、市统一部署,果断采取有力措施筑牢疫情防线,积极落实各类帮扶政策为文旅企业纾困解难,及时发布疫情防控措施指南,严格贯彻落实“限量、预约、错峰”防控要求,分类指导有序推进行业复工复产,积极推动文旅产业有序复苏。
二、“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全球文化竞争和冲突加剧,叠加效应不断放大,客源市场争夺更加激烈。从国内看,党的二十大报告用较大篇幅对文化和旅游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首次将旅游业内容列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从全省看,聚焦建设文旅融合、全域全季的旅游强省,实施燕赵文旅品牌创建行动,面向京津精准定位消费群体,精心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长城文化旅游带、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太行山旅游带、渤海滨海旅游带等,让“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成为新时尚。从石家庄市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会发展,将“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提升到战略高度。石家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在二环内做‘减法’,在二环外做‘乘法’”的城市发展新思路,增强省会城市功能地位,强化对冀中南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石家庄市正处于优势潜力叠加释放、重大历史机遇最为集中、加速跨越赶超最为紧要的时期。石家庄市文化和旅游业进入新一轮的改革发展期,迎来了诸多重大机遇。主要表现在:
一是新发展阶段面临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旅游消费需求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新冠疫情也催生了人们新的文化和旅游消费观念,大众旅游出行和消费偏好发生深刻变化。以传统观光游览为主要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难以满足多元化的旅游需求。旅游业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文化和旅游与健康、养老、交通、科技等行业的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加速融合,将促进低空旅游、房车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医疗旅游、研学旅游、虚拟旅游等一批新兴旅游业态发展。
二是乡村振兴拓展新空间。乡村旅游是新时代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升级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十四五”期间,作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在六大推手(政策支持、城镇化、投资拉动、创新驱动、汽车普及、新消费革命)的合力推动下,乡村旅游将迎来最好的历史机遇。同时,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提升了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品质,城乡融合发展为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速。
三是新技术培育新方式。当前,文化和旅游技术创新的数字商业基础设施条件已经具备,数字文旅发展正在从政策驱动走向创新驱动。随着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数字科技的应用将带来文化和旅游产品生产方式、产品形态、消费模式、营销模式、管理模式等全方位的革新,新技术成为文化和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工具。抗击新冠感染疫情期间,预约旅游成为常态,“云旅游”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市场认同,场景化成为科技创新和旅游投资的新共识。“十四五”期间,我国文化和旅游行业的数字化进程将迎来又一次升级与“提速”,旅游业将实现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四是系列重大战略推动新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后冬奥经济持续显现、自贸试验区推进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叠加,为石家庄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重大机遇。
同时,石家庄市文化和旅游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有市场缺项目,招商引资力度不足。作为省会城市,全市文化旅游市场容量非常可观。但目前全市文旅项目数量、投资金额、入统数据在全省排名比较靠后,优质文旅项目“引进来”的力度不足,各地各单位“抢”项目、“争”项目的主观能动性不高。公共文化旅游设施不够完善,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二是有广度缺高度,精品创作力度不足。近年来,全市创作了大批优秀文艺作品,题材范围广,产品数量多。但整体来看,文艺精品产出量、供给量还有欠缺,在冲击“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重大奖项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三是有资源缺产品,品牌建设力度不足。石家庄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文旅资源丰富。但目前的文创产品普遍品种比较单一、缺少内涵,纪念性、实用性、经济性不强,游客购买力较低。同时,缺少在全省、全国叫得响、过得硬的文旅品牌,现有品牌整体的市场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还有待提升。此外,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形式不够丰富、方法不够新颖、吸引力不够强劲。
四是有技术无创新,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近几年,全市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较快,但充分运用创意思维、数字科技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能力不够,文化旅游与科技融合不够广、不够深、不够新。
综合分析,“十四五”时期,石家庄市文化和旅游业处于难得的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期和跨越发展黄金期,必须充分把握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新征程的时代新特征,找准发展目标和定位,依托良好发展基础和独特优势,加快行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步伐,加快实现向文化强市和旅游强市新跨越。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为动力,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目的,进一步激发新活力、培育新业态、拓展新空间、满足新需求,推进文旅新型消费提质扩容,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构建全域全季旅游发展新格局,努力打造全国知名文化和旅游城市、国家重点旅游枢纽城市,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和实现全市经济总量过万亿贡献力量。
二、发展战略
(一)城市更新旅游化
坚持石家庄城市更新旅游化打造,不断完善城市载体功能,城市建设和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省会新家园。通过盘活城市建设存量、提升城市人文追求、进行城市文化挖掘和促进城市消费转型四个途径,提升城市的居住品质、旅游体验和休憩空间,打造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会展商务、集散服务等于一体的富有现代化国际化魅力、具有燕赵文化特色的高水平省会城市。坚持中心城区旅游化打造和拥河发展战略,高标准建设滹沱河经济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城市发展新名片,推动省会城市形象加速“蝶变升级。
(二)基础设施便利化
加快建设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为主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完善都市圈内部轨道交通体系,建成以石家庄为中心、连接京津冀主要城市及相邻省会城市“1.5小时交通圈”,着力打造国家旅游枢纽城市。加快完善自驾旅游服务体系,推动沿太行山、沿滹沱河等区域旅游风景道体系建设。
(三)多元产业融合化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发挥旅游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覆盖面广”的黏合作用,实施“文旅+”“+文旅”战略,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产业融合新业态项目、打造一批文旅融合型的文化旅游产业基地、推出一批精品旅游演艺项目、开发一批精品文化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创建一批旅游休闲街区。
(四)管理服务智慧化
打通各层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打造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构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服务网络。“十四五”期间,实施公共文化数字工程,建设石家庄市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文化长廊、数字艺术展示厅,在公共文化空间建立数字交互式体验区。
(五)区域发展协同化
充分发挥文化旅游的连接作用,在政策、理念、规划、服务、交通、产业、生态方面与京津冀做好对接,构建“京津冀”文旅发展大格局,主动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对接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主动对接助力服务冬奥盛会;共助太行山旅游业转型升级。
三、发展目标
远景目标:到2035年,文化自信充分彰显,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全面凸显。旅游需求多元化、供给品质化、区域协调化、成果共享化特征更加明显,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
“十四五”目标:到2025年,文化强市和旅游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实现跨越发展。文旅发展结构更加优化,新型业态发展加快,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突出显现,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文旅事业、产业和市场体系。
——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文艺精品创作更加繁荣、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优质、优秀文化保护与传承更加有效、对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文化人才队伍更加壮大、文化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到2025年,文化事业投入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加快推动太平河城市片区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三大文化场馆建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面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和评估定级标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面达到“五个一标准”。
——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效能提升更加显著,特色文化产业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提质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家,文化消费新动能充分释放,产业实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建成市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50个以上。
——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现代旅游业体系更加健全,旅游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更为丰富,大众旅游消费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旅游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智慧旅游特征明显,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强,旅游业在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等方面作用更加凸显。到2023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恢复至2019年水平,到2025年年均增长率不低于15%。支持正定古城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国家级、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15个以上,建成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34家、河北旅游名县3个。
——文旅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文旅+”“+文旅”深入实施,文旅融合的路径更加明确,旅游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覆盖面广”的黏合作用充分发挥,创新推出一批文旅融合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多行业、多领域、多业态有机联动的文旅生态圈初步形成,文旅消费潜能得到充分释放。
表2-1 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规划指标
核心指标 |
2025年 | |
文艺创作高水准 |
有全国性影响的原创文艺作品数量 |
3-5 |
公共服务高效能 |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 |
100% |
文化产业发展高能级 |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
1 |
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家) |
22 | |
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家) |
6 | |
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亿元) |
500 | |
旅游发展高品质 |
河北旅游名县 |
3 |
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家) |
34 | |
自驾车旅居车营地 |
建设3个以上 | |
文旅融合高水平 |
全国优秀红色旅游演艺 |
1 |
国家级、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 |
15个以上 |
四、总体布局
“十四五”期间秉持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理念,按照“文旅+创意+市场”产业发展模式,主动求变、稳中求进,以文旅资源分布和产业发展现状为基础,构建“一城、两带、三区、多组团”新空间格局,推进“一个创建、十大任务”新工作路径。
- 构建“一城、两带、三区、多组团”新空间格局
1.一城:中心城区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区。中心城区实施城市更新,存量建设旅游化打造,彰显城市文化,增加休闲空间,打造富有现代化国际化魅力、具有燕赵文化特色的高水平省会。依托中央商务区、高铁片区、太平河城市片区等,改造提升一批集聚效应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鲜明、拉动消费作用明显、富有国际时尚气息的沉浸式“新休闲、微旅游、慢生活”消费街区,打造都市社交新场景。发展沉浸式、体验式的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演、夜娱、夜购等业态,打造一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推进民心河沿岸整治提升和市区内小游园建设,加快建设东垣古城遗址公园。
2.两带:滹沱河历史文化与休闲产业带、太行山传统文化与康养景观带。滹沱河历史文化与休闲产业带:以平山县、灵寿县、鹿泉区、新华区、长安区、正定县、藁城区、无极县、晋州市、深泽县等10个县(市、区)为重点区域。借势滹沱河经济带的高标准打造,深入推进沿线文化和旅游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融合,使之成为宣传石家庄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打造成以红色旅游为龙头,集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旅游集散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旅康养高质量发展带、乡村振兴样板区、高端滨水都市休闲旅游目的地。重点构建“红色胜利曙光”“璀璨千年滹沱”“华北生态标杆”“乐享美丽都市”“乡遇田园画卷”“颐享慢山慢水”六大文旅产品体系,共塑“多彩滹沱•都市休闲地”文旅品牌。
太行山传统文化与康养景观带:以太行山高速为主轴,依托石家庄西柏坡红色革命文化、井陉古村落群以及灵寿县生态康养等资源,通过优化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旅游景区提质升级,推动沿线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创新旅游业态等路径,重点发展历史和革命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生态观光、乡村度假、康养休闲、特色民宿、农事体验等深度融合,打造成为石家庄西部纵贯南北的太行山传统文化与康养景观带。
3.三区:中部都市文化休闲区、西部山地康养度假区、东部田园生活体验区。中部都市文化休闲区。包括石家庄中心城区以及藁城区、鹿泉区、栾城区、正定县。依托城区建城文化、古城文化、商贸娱乐、乡村与农业、滹沱河等资源,打造成为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会展商务、集散服务等为一体的中部都市文化休闲区。
西部山地康养度假区。以灵寿县、平山县、井陉县、井陉矿区、赞皇县以及行唐县、元氏县的西部区域为重点,以圣地西柏坡为龙头,以良好的生态康养资源为依托,以太行山高速生态走廊为主轴,大力发展山地度假、乡村休闲、康体运动、养生养老,打造京津冀休闲度假后花园。
东部田园生活体验区。以赵县、新乐市、晋州市、深泽县、无极县、高邑县以及行唐县和元氏县东部区域为重点,依托东部平原地区特色农业、文化、艺术、温泉等资源和交通便利条件,积极培育田园综合体、特色旅游小镇、文化旅游综合体等产品,以及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促进区域旅游发展,打造田园生活体验区。
4.多组团(多个复合型旅游区)。西柏坡红色文化旅游区、滹沱河经济带核心区、嶂石岩地质奇观旅游区、赵州文化产业园区、井陉县绵蔓河湿地经济带、井陉天路经济带旅游板块、苍岩山隐居福地旅游区、驼梁-五岳寨清凉慢城旅游区、天桂山风景名胜区、横山岭秀水青山旅游区、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仙台山红叶圣境旅游区、封龙山千年书香旅游区、段家楼正丰矿文旅综合体、西部长青旅游区、蟠龙湖旅居水湾旅游区、城市原点文化旅游区、栾城都市农业休闲区、千年梨乡休闲旅游区、河北行唐国家红枣公园、大沙河休闲农业旅游区、高邑花木王国旅游区。
(二)推进“十大任务”新工作路径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繁荣新时代艺术精品创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完善“三个广电”发展体系、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旅融合提质增效、优化现代文旅市场体系、扩大文旅发展影响力。
图1 空间布局图
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和旅游工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和凝心聚力作用,推进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动规范。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制度化,切实融入文艺作品创作、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宣传教育展示等全过程。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理想信念驾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在全社会弘扬革命精神、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深入挖掘石家庄红色文化等优秀文化的时代价值,保存、传承革命文化记忆,弘扬西柏坡精神。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前沿阵地的作用,推出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公益广告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多种方式,实施宣传教育,把握思想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加强石家庄文化挖掘阐释
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挖掘梳理石家庄优秀文化资源,做好石家庄文化脉络系统阐释和研究。开展“西柏坡精神”“进京赶考”研究,梳理石家庄文明发展脉络,用好文化、文物、旅游资源,做好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推出具有石家庄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和活动,着力打造石家庄特色文化标识。探索挖掘“井陉太行天路精神”,弘扬石家庄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三)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养和审美水平
丰富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利用文化下乡、文化惠民演出、高雅艺术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倡导文明旅游,广泛开展文明旅游基础知识宣传,在旅游行业和景区景点中常态化开展文明告知,大力传播文明旅游理念和常识,文明提醒、文明规劝,引导游客文明出行。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利用市区艺术院校、文艺团体、艺术场馆、文艺活动等文化活动场所,发挥艺术普及功能,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国有艺术团体对外开展艺术培训。支持发展群众文艺团体,加强群众文化艺术培训,普及艺术知识。
二、繁荣新时代艺术精品创作
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贯彻落实“以演出为中心环节”,不断打造艺术精品,激发院团活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石家庄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 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
加强艺术创作指导,按照“提升一批、谋划一批、创作一批、引进一批、储备一批”的整体思路,努力推出更多思想精湛、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演艺作品。充分挖掘石家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打造一批石家庄人文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对接国际知名艺术机构和国家级文艺团体,引进推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国家水准、体现时尚潮流、形式新颖别致的高端文艺演出项目。依托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围绕党的二十大、建党一百周年、长征胜利八十五周年、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石家庄市解放七十五周年等重要历史节点、重大历史事件,创作一批传播弘扬“西柏坡精神”和革命文化、展现石家庄时代特征的演艺精品作品。建立优秀文艺作品资源库,力争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群星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
(二)培育品牌文化艺术活动
积极承办和参与全国性重大文艺活动。主动承接、积极参加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戏剧节、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中国评剧艺术节、河北省戏剧节等国家、省级大型专业文化艺术活动,通过“以戏推人”出精品出人才,冲击国家级、省级奖项;着力组织好“送戏下乡”“一月一名剧”等文化活动,为石家庄市文化艺术交流、推广与发展搭建优质平台。丰富群众文化系列活动。结合“七进”演出要求,发挥石家庄已有剧场等具备规模演出场地的作用,挖掘具备演出条件的学校、企业、景区景点、文化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围绕重大历史事件、节日开展文艺演出、展览及艺术辅导,为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管理和服务手段。
(三)实施全方位艺术人才培养计划
完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市艺术研究院及各专业院团,柔性引进市域外高层次艺术人才。鼓励在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文化企业联合建设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实践基地等,加强艺术职业教育工作。实施中青年艺术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全市中青年专业艺术人才库和艺术专家库,开展“名家传戏”及“团带学员”工作,为艺术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通过艺术沙龙、传帮带、名家传戏、度身订做项目等方式,搭建编导演汇集、老中青结合的创作交流平台,加大对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及创作项目的扶持。加强文艺评论。遴选一批特约评论家,选拔一批优秀中青年评论人才,形成一支以文化和旅游系统评论人才为主,老中青、专兼职相结合的评论人才队伍。
(四)推进艺术发展机制创新
加大社会文艺创作扶持,改进和优化政府扶持方式。推动传统戏曲和民族剧传承发展,强化对县(市、区)级院团帮扶力度,支持旅游演艺发展,鼓励演艺节目驻场演出,制定全市舞台艺术创作规划和年度重点创作剧目选题计划,建立舞台艺术创作题材库和重点扶持剧目目录,打造原创精品剧目,支持复排演出优秀保留剧目。加强与京津冀大型国有文艺院团合作,探索多样化合作模式,进一步优化文艺场馆运营机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坚持价值导向,改进评价激励示范机制。建立文艺载体融合创新机制,支持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动城乡演出场所联动经营;支持建设旅游剧场,鼓励打造常态化演出的旅游演艺精品;支持社会力量发展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定制类的特色演艺项目;创新艺术传播渠道,促进舞台艺术和美术线上线下融合推广。
专栏1 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构建工程 |
拓展新型演艺娱乐空间。室内演出场所以石家庄大剧院、市丝弦剧院为主阵地,以石家庄人民会堂等市属单位为补充,积极协调河北艺术中心、河北会堂等省属单位,整合省、市、区三级资源形成合力。安排市属6个专业文艺院团赴基层各大景区,不断加大进景区演出力度。 打造精品文艺作品。提升打造一批精品演艺作品。原创舞台剧《我和我的石家庄》、京剧《挂云山》、音乐剧《壮士》、歌舞剧《团结就是力量》、河北梆子《西柏坡故事》等。组织创排一批精品演艺作品。创排歌舞剧《石家庄——1947》、评剧《白毛女》、河北梆子《董仲舒》、儿童剧《幸福在哪里》之《小猪快跑》等,移植京梆两下锅《响九霄》,复排京剧《白帝城》、丝弦《杨门女将》,新编京剧《雄安天下》,新编历史评剧《东垣大医》等。引进落地一批高端文艺演出。组织石家庄大剧院引进包括国艺基金京剧《丝路花雨》、大型音乐舞台剧《冰雪奇缘》、桂冠之声系列演出等优质A类演出。 打造建设演艺品牌和文化地标。培育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一月一名剧、彩色周末、摇滚音乐节等产业链条完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演艺娱乐产业集群,打造石家庄现代化、国际化特色演艺品牌项目。 |
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为工作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程,促进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一)深入推进文化遗产资源梳理
健全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文化遗产资源梳理认定和保存利用,促进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共建共享,在现有普查成果的基础上,持续开展石家庄市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认定与实地勘验,加强未公布、未定级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和登记,摸清底数,形成完备的信息化数字化档案。重点建设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为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健全文化遗产资源登录制度和动态管理制度,加强各级各类文化遗产资源的互联互通、资源和服务的共建共享,促进转化利用。
(二)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1.实施文物保护重点工程
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加大对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井陉矿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旧址、赞皇县太行一分区司令部旧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革命遗址群文物保护修缮力度。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全市重要革命旧址、纪念馆保护展示和服务质量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加强可移动文物保护。实施预防性工程,推进全市珍贵文物藏品保存条件改善和标准化库房建设,完善博物馆、文物收藏单位文物监测和调控设施。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利用。制定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持续深入推进正定古城保护,加快推进东垣古城遗址公园、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2.提升文物展示利用水平
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文物管理信息化、文物展示网络化,利用云直播、短视频、全景展示等创新文物资源展示方式。建设高质量现代化博物馆,打造石家庄市文化新地标。开展文物数字产品试点和智慧博物馆试点,推动博物馆由收藏型、陈列型向参与型、体验型转变。扩大文创开发试点,鼓励文物单位与旅游景区、特色小镇、文化创意街区、创意设计机构等深度合作,探索建立文化资源IP授权开发体系,推进文物资源、馆藏资源转化成动漫、图书、舞台艺术、广播影视、工艺品、纪念品、收藏品等文化产品。支持有条件的文物单位在保证公益服务的前提下,将自有空间用于文化创意产品展示、销售。
(三)着力加强非遗保护传承
1.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深入挖掘整理优秀非遗项目,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方式建立非遗项目数据库,着力构建传承体验设施体系,持续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建设。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加大中青年代表性传承人的选拔培养力度,构建更加合理的代表性传承人梯次衔接结构。加强非遗研究工作。健全非遗专家资源库,推动建立一批非遗研究基地,鼓励更多中青年学者从事非遗研究工作。支持非遗传承人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加强理论、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展非遗分类保护。根据非遗项目的不同门类、不同生存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保护工作。对濒临消失、活态传承较为困难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实施“抢救性保护”,对体现石家庄特色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推进非遗记录工程。以国家级、省级非遗为重点,全面、真实、系统地采集、记录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情况,优先记录历史文化价值高、活态传承困难、急需保护的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妥善保存图、文、音、像等记录成果。
2.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
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工作,提高非遗传承能力和传承水平。面向全社会招募培训非遗保护青年志愿者,鼓励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志愿服务,为其搭建非遗保护交流平台。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鼓励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教育基地,发挥非遗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积极作用。推动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进行非遗宣传推广。推进非遗特色场馆建设,为非遗展示、演出、培训、研究和交流提供载体和平台。
3.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妥善处理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积极推动“非遗进景区”活动,丰富游客文化旅游体验。积极培育集“赏、学、听、品、购、娱”为一体的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充分发挥传统工艺工作站作用,加强非遗主题创意产品研发。鼓励非遗项目及社会力量利用各类非遗场馆、非遗传习所等实现参观体验和旅游功能,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
专栏2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完善工程 |
1.石家庄市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不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包括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等。 2.加强文物保护利用重点工程: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工程,推进长城保护利用,加强可移动文物保护,加强古籍保护宣传推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 3.加强非遗保护传承重点工程: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
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服务好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一)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一体化建设
1.推进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加强统筹谋划,规划建设一批与新时期发展要求相适应、与石家庄市文化定位相匹配的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加快建设太平河城市片区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三个大型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城市文化设施功能,建成布局合理、配套齐全、运营持续的高水平文化设施体系,进一步提升石家庄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力和辐射力。
2.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纵深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无界限、无门槛、足供给、全覆盖”整体思路,重点推进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城乡文化均等化水平。发挥县级总馆在县域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中枢作用,在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主题性分馆,在具备条件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基层服务点。到2025年,全市建立起上下联通、服务优质、有效覆盖、基本完善的县级公共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同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00%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0%达到“五个一”建设标准。
3.扩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空间
引入社会力量,推动公共文化机构进社区、进景区、进街区,打造一批嵌入式、下沉式“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乡村书吧”等新型文化体验空间,将公共文化服务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
(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1.拓展公共文化机构服务供给
支持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动公共文化机构实行错时开放、延时开放,鼓励开展夜间主题服务,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利用率。拓展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阵地服务功能,面向不同群体,开展体验式、互动式的公共阅读和艺术普及活动。鼓励博物馆等有条件的公共文化机构研发文化创意产品,创新文化产品供给。推动经营性文化设施、非物质文化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等向公众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
2.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整合组织、宣传、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体育等部门资源、平台、项目,推进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统筹整合,适当拓展乡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旅游、电商、就业辅导等功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综合效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征集和意见反馈机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精准对接。
(三)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1.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以各级文化馆为主导,联合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搭建文艺普及推广平台,发展群众文艺团队,加强群众艺术培训,普及艺术文化知识。推动市、县两级组织广场舞展演、乡村村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搭建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平台,实现“县有品牌、市成体系”。
2.丰富乡村群众文化生活
加大对农村地区、偏远地区群众文化活动支持力度,引导各类文化活动、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整合优质资源与力量,持续开展“文化下基层·万福送百姓”等送文化下基层活动。支持农村中小学生到市县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图书馆、科技馆、儿童活动中心等开展研学实践活动。鼓励乡村文艺团队入驻乡村文化设施,参与管理运营和服务,激活基层文化阵地。
(四)构建公共文化数字化体系
1.推进公共文化平台化
依托“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云”、智慧城市建设,整合市域各级各类文化资源项目,构建融集成化管理和服务导航于一体的公共文化云平台,探索“政府提供资源授权、社会主体出资搭建平台、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数字服务”的“文化云”模式,实现各级公共文化云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2.建设示范性智慧文化场馆
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在场馆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的应用,加快推进公共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智慧化建设。开发完善在线信息发布、需求征集、预约预定、在线体验、互动共享、意见反馈等公共文化智慧服务功能。统一公共文化服务数字资源对接标准,打造基于云端的分级分布式数字文化资源库群。
(五)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1.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鼓励各级政府以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管理与维护、人工服务、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组织与实施、公益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群众健身活动普及推广和群众科学技术普及推广等服务。培育一批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管理规范的公共文化服务承接企业,利用文化产业引导扶持资金,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支持一批公共文化场馆整体或部分委托社会力量运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
2.完善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服务体系
建设石家庄市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信息化系统,完善志愿者保障机制。深入推进石家庄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和引导专家学者、离退休文化工作者、艺术院校师生以及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员作为志愿者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专栏3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工程 |
1.文化场馆。进一步提高省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石家庄市博物馆新馆、非遗会客厅建设。积极发展博物馆事业,在建设好石家庄市博物馆新馆和县域国有博物馆的基础上,推进非国有博物馆建设。 2.公共文化云平台。推动石家庄市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数字资源内涵关系,基于个性化推荐实现数字文化内容的精准主动推送服务。 |
五、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数字化为牵引,以创新创意催生产业新动能,加快文化资源开发转化,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创新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化发展,着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升石家庄市文化产业发展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一)全面盘活各类文化资源
1.构建文化资源多维度开发体系
促进文化文物单位与国内外创意设计机构、知名设计师、高校文创院系、文化生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提高文化资源开发效率和文化企业开发能力。参加河北省文创和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组织石家庄市文创和旅游商品大赛。鼓励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培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
2.加快各类特色资源创造性转化
构建政府政策扶持、国有文化企业投资运营、民营企业设计生产三方联动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模式,推动石家庄文化创意产品实现产业化发展。加快文物资源开发转化,着力开发中山古城遗址、正定古城、行唐故郡、赵州桥等重大遗址和文物资源,推出具有石家庄市特色的文创品牌。支持金凤扒鸡、原村土布、藁城宫灯宫面、石家庄开国第一酒、栾城杨氏家具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产业化开发。加快非遗资源开发转化,引入现代技术和管理制度,加快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转化,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径,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加快其他特色文化资源开发转化,利用全市各地独特的自然风光、乡土风情、特色物产等,发展乡村艺术、实景演艺、特色节庆、文化体验馆等文化产品和业态。
3.拓展文化创意产品营销网络
促进线下与线上融合,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网络化营销体系。积极推进文创产品进景区、进街区、进社区、进园区,推进景区、酒店、旅游度假区建设文创产品购物店。搭建文创产品在线预订销售服务平台,强化与知名电商合作,完善线上购物服务,建设石家庄市特色文创产品消费平台。
(二)着力发展五大特色文化产业
1.全面激活文博文创产业
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开发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知识性、实用性的文化创意产品。围绕西柏坡红色文化、太行山文化、长城文化、正定古城文化、国家级文化遗产等品牌文化资源,开发生产彰显文化品牌形象、深受大众喜爱、能够进入百姓生活的文化创意产品,实现优势文化资源向优质文化产品转变。推进文化创意与信息、工业、农业、体育、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内涵。充分运用博物馆的重量级藏品和特色标识元素,大力发展数字化陈列、文物修复和艺术创作体验、沉浸式观展、直播逛展等新业态。到2025年,培育一批以文化资源开发为主营业务的龙头企业、知名设计机构,形成富有地方文化内涵的文博文创产业体系。
2.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
推进“上云用数赋智”,充分运用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视频、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产业形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个性化、定制化、品质化的数字文化产品供给。加快发展动漫游戏业,大力培育动漫领军企业,加强原创动漫创作,持续办好中国·石家庄国际动漫博览交易会,鼓励以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石家庄本地文化创作生产优质动漫产品。到2025年,培育一批数字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原创产品品牌,建成一批数字文化网络传播平台。
3.全面振兴工艺美术产业
充分运用创意设计和科技手段,推动工艺美术品的创新发展,培育一批能够进入生活、进入市场,时尚化、品牌化的特色文化产品。支持非遗工坊、传统工艺大师工作室及重点工美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发展。提升工美产品文化科技附加值,综合运用3D打印等新技术,开发适应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和文化服务。到2025年,建立一批工艺美术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中心,培育一批全国知名的工艺美术品牌,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工艺美术产业集聚区。
4.繁荣发展影视演艺娱乐产业
坚持“影视+科技”导向,大力支持“石家庄市出品”,积极整合影视产业资源,培育一批科技制作、制片、发行等领域领军型企业,加快影视全产业链建设。加快歌舞娱乐、游艺娱乐等文化娱乐业升级,引导文化市场主体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到2025年,打造一批精品剧目和演艺品牌,培育形成一批产业链条完整、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演艺娱乐产业集群。
5.整合升级出版印刷产业
大力提升出版印刷业数字化、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推动从传统加工服务型向综合创意和设计服务型转型升级。推进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支持建设数字出版研发、资源管理和在线服务平台,积极培育一批数字出版示范企业。推动印刷产业改造升级,统筹印刷企业总量、结构和布局,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和小、散企业,积极承接北京规模大、效益好的印刷产业转移。打造出版印装产业集群,做强出版印装产业,打造一批出版印刷重点园区(基地)。到2025年,实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建成一批集聚效应明显的出版印刷产业集群。
(三)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1.培育引进文化产业龙头企业。促进文化企业深化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总体规模实力进一步壮大,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基础配套服务,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创机构、文化企业落户石家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助力大型文化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兼并重组等形式实现跨越发展。
2.加大对中小微文化企业的扶持引导。引导其走“精、专、新、特”发展道路,推动一批中小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中小企业集群,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引进枢纽型文化企业。
3.提升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积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打造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盘活利用棉一、华药老旧厂房等闲置存量资产,改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构建省会文化聚集地、创意策源地和价值转化地。推动园区提质增效,支持博深文化创意产业园、河北美术学院东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断丰富业态、提升影响力。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6个,培育市级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基地5批次。
专栏4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健全工程 |
1.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加快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游戏、广告会展、设计服务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新乐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赵州文化产业园、赵县赵州庆阳书院、吕家剧境艺术村、藁城中传文化中心及宫灯产业园、井陉含碧园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为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引擎。 2.开展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创建提升行动。支持博深文化创意产业园、天山海世界文创园创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重点提升众创梦工厂、河北美术学院东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重点提升河北九易庄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智行创意公社构建文创艺术空间。 |
六、完善“三个广电”发展体系
(一)发展目标
到2035年,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竞争力大幅跃升,基本建成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行业治理体系。“十四五”时期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事业建设更加巩固;智慧广电、法治广电、魅力广电建设深入实施,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广播电视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网上网下一体化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媒体传播体系逐步建立;扶持引导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文艺精品创作更加繁荣;推动泛在、互动、智能的协同传输覆盖体系建设;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推动全市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建设,推动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基本实现智慧广电“人人通”。
(二)重点任务
巩固壮大主流舆论,不断提升全媒体舆论引导水平。聚焦主题主线宣传。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话语权,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持续做大做强正面宣传。深化媒体融合发展,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和移动优先策略,以建设“四全媒体”为目标,不断深化流程再造、平台再造,推动制作生产、传播分发、运行管理和体制机制等各环节共融互通,提高融合一体化发展水平。协同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强化内容、技术、平台等方面的支持,提升县级广播电视内容生产能力和吸引力。
大力繁荣文艺创作,持续打造新时代精品视听内容。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加强内容创作生产规划,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事业持续繁荣发展。
深入推进提质增效,加快构建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主动对接智慧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因地制宜统筹地面无线、有线网络、直播卫星及互联网等传输覆盖方式建设。推动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加快市、县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建设,健全广播电视运行维护体系,重点完善直接面向群众的公共服务网络,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适应科技创新发展趋势,推动“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建设,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移动化水平大幅提高,实现由户户通向智慧广电人人通、移动通、终端通的新跨越。
深化技术融合创新,推动广播电视智慧化转型升级。深入实施“智慧广电建设工程”,以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协同承载为依托,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IPv6、人工智能、5G等综合数字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快广播电视技术迭代升级,努力实现广播电视智慧化生产、智慧化传播、智慧化服务和智慧化监管。逐步建立“一体化资源配置、多媒体内容汇聚、共平台内容生产、多渠道内容分发、多终端精准服务、全流程智能协同”的智慧节目制播体系。打造可管、可控、安全、高效的绿色广电网络,逐步构建集融合媒体传播、智慧广电承载、智能万物互联、移动通信运营、国家公共服务、绿色安全监管于一体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广电5G融合应用和创新发展,为社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
七、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现代化旅游强市为统领,以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旅游品质化、多元化、特色化、全域化发展为目标,着力构建“一城、两带”全域全季全业旅游发展新格局,促进文旅消费,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水平,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助力赋能。
(一)持续推进全域全季全业旅游发展
1.重点策划一批精品项目
(1)滹沱河经济带核心区。包括中心城区拥河发展区和正定县拥河发展区。中心城区拥河发展区主要包括长安区、新华区以及鹿泉区、藁城区部分区域,拉开城市框架,引导新兴城市功能和人口向滹沱河沿线聚集的要求,完善城市功能,打造现代化国际化样板区、美丽省会示范区;中心城区拥河发展区起步区,即太平河城市片区,规划建设高端商业组团、商务办公组团、文化旅游组团、公园休闲组团、生态居住组团,补齐石家庄中心城区功能短板,打造石家庄拥河发展先导区、示范区、引领区;正定县拥河发展区主要包括正定县正无路以南区域,含正定数字经济产业园,总面积约98平方公里,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统筹古城保护和经济发展,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新平台、协同发展新高地、乡村振兴新样板、文化传承新典范。加快建设太平河城市片区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三个大型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形成文化地标聚集效应、展示文化建筑形象、强化滨水空间个性。
(2)东垣古城遗址公园。位于长安区北部,石黄高速以南、北二环以北、体育大街与建华大街两侧区域,属战国至汉代遗址。依托东垣古城遗址悠久的历史文化,坚持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传承历史文脉,挖掘文化价值,推进遗址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化遗址公园,打造全市文旅融合、文物活化新标杆。把遗址公园建成高质量的城市文化绿心、群众休闲好去处、品味石家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的精彩之地。
(3)西部长青旅游区。位于鹿泉区,利用紧邻石家庄的市场和交通区位优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突出旅游休闲特色和商务度假功能,打造集休闲王国、游乐世界、购物天堂、创意天地、会展中心、人居乐园于一体的华北首个RBD休闲商务中心、休闲旅游目的地、乡村振兴综合体。
(4)城市原点文化旅游区。位于石家庄市主城区老火车站及周边区域,是石家庄城市发端的原点。深挖城市建城原点文化,注入燕赵民俗和非遗文化,通过文化旅游撬动城区升级改造、商贸服务业态更新,谋划特色旅游景点、文化主题公园、城市生活综合体、文化旅游综合体、文创产业园等,打造融“燕赵民俗、研学旅游、文化体验、现代服务”四位一体的都市旅游中心,形成现代省会城市会客厅、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区。
(5)井陉天路经济带旅游板块。积极推进水窑洼项目、红土岭项目,提升吕家、于家石头村等中国传统村落档次,建成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开发的新标杆。
2.重点提升一批品牌旅游区
按照“培育亮点、景村一体、整合发展、区域统筹”的发展理念,重点构建“2+6+13”的品牌旅游区支撑体系,形成“双核引领、六轮驱动、多点支撑”的产品格局。
表3-1 两大核心品牌旅游区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方向 |
1 |
西柏坡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
以打造“中国红色圣地”为目标,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为主题形象,整合周边资源,把西柏坡镇作为一个整体打造,高标准规划建设。做好红色遗址、场馆的修缮提升,健全旅游功能设施。拓展红色培训市场,推进“红色+教育、红色+研学”。丰富多元业态,促进文旅融合,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打造成集教育、休闲、养生、度假、体验五位一体的综合旅游目的地,争创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
2 |
正定古城文化旅游区 |
建设环城墙遗址公园,改善景观环境,在历史风貌与格局保护与恢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营造能够体现不同时期历史特色的整体城市环境。依托正定古城,打造古城印象综合体验地和文化研学旅游目的地。“十四五”期间,启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表3-2 六大重点品牌旅游区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方向 |
1 |
嶂石岩地质奇观旅游区 |
整合嶂石岩、棋盘山、锁云湖等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嶂石岩科普研学价值,适时启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响嶂石岩旅游品牌,打造集观光游览、避暑度假、养老养生、休闲娱乐、科普研究等于一体的综合型山水休闲旅游区。 |
2 |
赵州文化产业园区 |
深挖赵州桥历史文化价值,将赵州桥公园建成国际知名桥文化主题公园;引入禅意新生活的理念,在柏林寺南侧打造一处集参禅悟禅、修身养性、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赵州禅茶文化园。主要建设赵州禅茶文化馆、茶艺楼、禅茶小院、禅茶宾馆、茶韵憩园等项目。 |
3 |
苍岩山隐居福地旅游区 |
整合苍岩山景区及周边8个村资源,谋划高品质度假休闲综合体、生态廊道、特色旅游村等项目。结合苍岩山景区综合开发,发展乡村振兴+休闲农业项目;实施通景道路提档升级建设;适时启动创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将其打造成为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地质科普、度假养老等功能为一体的隐居福地旅游区。 |
4 |
驼梁-五岳寨清凉慢城旅游区 |
创新管理开发运营体制,以“生态休闲乐谷、避暑度假天堂”为品牌,以“原生态、慢生活”为理念,以“五岳寨国际越野大赛”为市场重要撬动支点,生态化、低碳化、科普化开发生态景区,精品化、多样化开发休闲度假设施,打造华北地区知名的生态科普胜地、养生养心的慢生活旅游区。 |
5 |
天桂山国际山乡旅游区 |
按照“景乡一体”的发展理念,将北冶乡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旅游产业的全境化、全覆盖持续推进发展。以天桂山为龙头,加快推动现有景区整合提升,以险溢河(包括其支流)为发展轴线,促进旅游与农业、林业、渔业、文化、体育、低空飞行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建成一个能够满足游客全时空、全方位体验的开放式旅游目的地。 |
6 |
中太行康养度假片区 |
利用灵寿县西北部山区旅游资源优势,以太行山高速为依托,整合五岳寨、花溪谷、车谷砣等景区资源,统筹中太行(太行山高速以西)区域内人、财、物资源,实施资源的科学规划,打造范围涵盖寨头乡的张家庄村、水峪村、杨树沟村、山神庙村4个村,南营乡的全部21个行政村,以及区域内林区、河道等资源,涵盖特色小镇、自然艺术、野生动物、暗夜文化、极限运动、屯堡文化、休闲度假、防老养老、素心禅修等功能的中太行康养度假区。 |
表3-3 十三大特色支撑品牌旅游区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方向 |
1 |
横山岭秀水青山旅游区
|
以横山湖为核心功能区,整合周边山地资源、红色资源、乡村资源、文化资源,以滨水休闲度假为主要发展方向,通过品质化的建设和精细化的服务,打造面向近地及周边市场集山水度假、山地运动、文化体验、养生养老、休闲农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型旅游区。 |
2 |
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
以“神秘王国”中山国遗址区为核心,采用“大遗址保护”与“文化活化”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文化旅游化的思维,推进体制整合,与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结合,推进文化产业化发展,打造集旅游观光、历史追踪、文化体验、商业休闲、主题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遗址公园、中山战国文化体验基地。 |
3 |
仙台山红叶圣境旅游区
|
以仙台山为核心,整合洪河槽聂荣臻指挥部旧址、大里岩、北瓮掌等资源,以“红叶观赏、生态康养”为主要卖点,做足红叶文章,提升仙台山景区基础设施。 |
4 |
封龙山千年书香旅游区
|
以“大封龙山”为核心理念,采取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措施,以书院文化、儒学文化、数学文化为依托,共同将封龙山打造为中国知名的文化旅游名山。同时整合周边的乡村、特色农业、山地森林、河湖等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乡村、休闲农庄、森林休闲公园、滨水度假村等旅游产品,完善旅游交通服务、住宿餐饮等设施,打造成为集文化体验、研学旅游、生态休闲、滨水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区。 |
5 |
段家楼正丰矿文旅综合体
|
以正丰矿、段家楼的工业文化、历史文化和建筑遗存为核心,以正丰矿百年历史为背景,进行建筑修缮利用、夜景亮化、地道开发、业态植入、环境设施提升,打造集影视基地、婚纱摄影基地、文创基地、研学基地、休闲娱乐基地、康养基地、宾馆民宿等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 |
6 |
蟠龙湖旅居水湾旅游区 |
依托蟠龙湖优质的水体资源,提升湖岸两侧整体生态风貌和村落环境,引入水上动力冲浪板项目,打造一个以滨水度假为核心,融合水上游乐、康体运动、农事体验、户外露营、休闲垂钓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
7 |
栾城都市农业休闲区
|
以休闲农业为基础,建设新赵线创意农业产业带、太行大街都市农业产业带、衡井线新业态休闲产业带等都市农业休闲板块,打造都市农业、现代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乡村休闲度假等全农业的产业大园区,将栾城打造成省会后花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 |
8 |
千年梨乡休闲旅游区
|
依托区内的梨树种植资源和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以及优越的生态环境,在提升优化现有林果种植基础上,通过仓储物流、果品加工商贸、农业综合服务等延伸产业和基础保障设施的完善配置以及旅游度假休闲、田园康养等辐射产业的大力拓展,创建田园综合体。 |
9 |
河北行唐国家红枣公园
|
依托行唐西北部山、湖、泉、林、村等优质资源,充分利用乡村的风景、风物、风俗、风情元素,将乡村景观园林化、郊野田园生态化、组织形式产业化,以原住民生活区域为核心,以“枣园+乡村+村民活动+游客体验”的组合模式,建设集美丽乡村建设、农业旅游、农产品消费为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园区。以环孔雀湖旅游开发及东寺渔村3A景区培育为重心,持续推进东寺庄旅游重点村建设。 |
10 |
大沙河休闲农业旅游区
|
依托沙滩、河水、林地、乡村、休闲农业等资源,参照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的创建标准,通过滨水景观带的串联,将乡村休闲采摘、沙滩滨水游乐、生态湿地度假、林下养殖娱乐、古墓群遗址观光、民俗文化体验等融为一体,促进农业、服务业、加工业有效结合,完善旅游要素、景观配置,打造滨河休闲农业旅游体验区。持续推进故郡遗址公园建设和故郡、东安太庄旅游重点村建设。 |
11 |
高邑花木王国旅游区
|
围绕做大产业优势,叫响高邑花木品牌,在加强花木相关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观光、休闲、体验等功能服务业态,综合展示高邑花木文化,打造花木产业基地和花木文化体验地。 |
12 |
正定塔元庄同福乡村振兴示范园 |
建设塔元庄同福模式展览馆、同福大馒头工坊、同福会展中心、同福未来研学营地、儿童乐园、同福智慧农场等,规划建设康养社区、特色民宿、啤酒广场、婚庆婚宴、四季采摘、共享农场、花卉花海等项目,打造乡村振兴的典范。 |
13 |
井陉县绵蔓河湿地经济带 |
以“湿地和陶瓷”为主题,以“白、粉、蓝”为主色调,重点打造承接国际型会议的陶瓷水镇,建成陶瓷文化街和陶瓷文化中心,引入大师级陶瓷工作室,使千年“井陉窑”文化得以传承和复兴;发挥龙王山公园承载功能,建设好登山步道、非遗博物馆以及承接全世界人工智能机器人大赛的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依托湿地稀缺资源,推进龙泉湖假日酒店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园、采摘园、冷泉养殖园等乡村旅游;对绵蔓河南起秀林、北至孙庄,全长40公里的两岸进行科学设计,打造以滨水晚樱为特色的马拉松赛道,建成叠水瀑布、亲水浅岸等一批网红打卡地。建设一条集生态保育、山水游憩、文化展示、乡村振兴为一体的综合生态经济发展带。 |
3.重点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小镇
“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8个主题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藁城宫灯小镇、石家庄航空小镇、藁城观光园文旅农康小镇、赵县笨花村旅游小镇、鹿泉区土门驿道小镇、新乐市伏羲上古文旅小镇、元氏县殷村农业特色小镇、赵州桥古镇)。积极培育9个旅游风情特色小镇建设(“真定故事”文旅小镇、锦绣大明川休闲度假康养小镇、灵寿中菅红薯小镇、晋州西贾庄山楂小镇、高邑陶瓷小镇、新乐市西瓜小镇、井陉南横口陶瓷水镇、鹿泉君乐宝乳业小镇、藁城九门文化古镇)。
表3-4 8个主题旅游特色小镇
项目名称 |
建设方向 | |
1 |
藁城宫灯小镇 |
以宫灯文化为主题,结合节庆、婚庆、庆典、生日等元素,导入美食、娱乐等相关文旅资源,同时整合非遗文化,通过产业汇聚、绿道串联、文化引领、风貌改造四大策略,打造最原真、最灵动、最活力的民俗文化体验目的地。 |
2 |
石家庄航空小镇 |
依托栾城通用航空基地建设和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博览会,面向普通民众和飞行爱好者,打造集航空摄影、观光游览、航空运动、飞行体验、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航空主题小镇。 |
3 |
藁城观光园文旅农康小镇 |
建设三万平方米热带植物园、86座现代日光温室观光采摘大棚、五十亩荷花塘、百亩人工钓鱼场、百余亩梨园,打造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商业、康养、农耕体验、研学科教于一体的文旅农康小镇。 |
4 |
赵县笨花村旅游小镇 |
充分挖掘赵县笨花村的旅游资源优势,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笨花村旅游小镇。 |
5 |
鹿泉区土门驿道小镇 |
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模式和三省通衢、获鹿旱码头的商道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特色资源,呈现体验式、漫入式的文化产业消费模式。将小镇建设成为集人文历史、民俗文化、自然景观、特色商业、游玩娱乐、主题住宿、生态养老、商务会议为一体的多元化大型文化旅游综合区。 |
6 |
新乐市伏羲上古文旅小镇 |
项目选址于新乐市区北郊2公里处的何家庄村之东隅的伏羲台景区及周边,占地面积183799.62平方米。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龙腾根脉区、生态停车场、公园管理处、福禄桃园、艺术花海、伏羲像、下沉式伏羲文化广场、大门广场等工程,打造成为“看得见古迹、望得见森林、拍得着美景”的伏羲文化旅游目的地。 |
7 |
元氏县殷村农业特色小镇 |
依托元氏县殷村的农业资源优势,通过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建设农产品展示中心、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农贸集散市场、农耕文化体验中心、农业生产体验区、农产品仓储中心、农业采摘区、高效示范性经济种植展示区,打造农业特色小镇。 |
8 |
赵州桥古镇 |
以赵州桥景区为依托,重点对赵州桥停车场、赵州桥景区内部以及森林公园进行环境整治及配套设施完善提升建设,将赵州桥景区、大石桥村及周边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旅游目的地。 |
表3-5 9个旅游风情特色小镇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方向 |
1 |
“真定故事”文旅小镇 |
作为正定“新古城”特色商贸旅游街区以及疏解古城居住与产业的发展用地,延续正定古城的传统建筑风貌,融入特色建筑符号,凸显真定文化,讲好真定故事。以“旅游+康养+文化+定制生活”为发展模式,通过用地更新及功能置换,重点布局旅游服务、文化创意、生态居住、康养理疗、商业休闲等功能,发展康复疗养、旅居养老、休闲度假型养老服务。 |
2 |
锦绣大明川休闲度假康养小镇 |
主要建设生态停车场、灵寿县游客中心、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和美食一条街、树桥公园、树屋、生态房车营地、玻璃泳池、儿童水上乐园、研学营地、高档休闲康养区及医疗保障、金融服务等综合功能设施,打造休闲康养度假小镇。 |
3 |
灵寿中菅红薯小镇 |
以红薯为主题,凸显乡土风格,谋划红薯生态体验园、薯乐购(红薯衍生品)、红薯卡通游乐园、红薯迷宫、地气养生苑(地窖度假屋、地瓜养生宴),积极发展休闲薯业旅游,打造红薯主题小镇。 |
4 |
晋州西贾庄山楂小镇 |
依托大面积的山楂种植,通过艺术化、休闲化设计,建设山楂观光休闲园、山楂休闲庄园,开发山楂罐头、山楂饮料、山楂营养品等,打造集山楂观光休闲、购物娱乐等为一体的旅游小镇。 |
5 |
高邑陶瓷小镇 |
以实现南佛山、北高邑建陶品牌效应为发展目标,以国际陆港为引擎,全面整合高邑县建陶产业基地,树立高邑国际建陶小镇品牌,建设北方陶瓷品牌产业园。做好旅游环境、服务配套,引导商户增设购买体验环节,鼓励企业开展工业旅游。同时,建设陶艺体验吧、陶艺小乐园,举办瓷器购物旅游节、瓷器鉴宝等活动。 |
6 |
新乐市西瓜小镇 |
西瓜小镇为重要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内容包括西瓜博览馆、交易市场、景观和基础配套设施以及智慧农业科技中心等,打造集生产生活、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农事体验、农产品批发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特色小镇。 |
7 |
井陉南横口陶瓷水镇 |
科学编制陶瓷水镇旅游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改造提升南横口村容村貌,实施陶瓷文化街、陶瓷文化中心项目;新建“陶瓷路”;打造成为集文化旅游度假于一体的旅游特色小镇;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 |
8 |
藁城九门文化古镇 |
建设中华老字号商业街区、伊斯兰民宿聚落、周汉河伊斯兰风情街、九门博物馆、飞牛牧场、滹沱花海等。通过提炼伊斯兰文化元素,改造提升村庄风貌,打造伊斯兰风情街等文旅业态,展示九门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回乡风情。 |
9 |
鹿泉君乐宝乳业小镇 |
依托君乐宝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通过奶牛科普馆、奶业创新研究院、文化花海等项目建设,联动工业生产区以及铜冶周边工业旅游项目,建设成为集科普教育、休闲体验、旅游观光、文化交流、科技示范于一体的综合奶业小镇。 |
4.重点构建一批主题旅游产品
在旅游产品供给方面,做好“新”的文章,创新文旅产品体系,坚持资源创新、文化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唤醒、整合、盘活优质文旅资源,打造文旅新业态新产品。
做“强”红色旅游产品。以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为目标。创新机制和业态,实施“扩容、串线、强链、提质”,打造龙头引领、核心集聚、多点支撑、产业融合、区县互动的大西柏坡旅游新格局。打造红色旅游新业态。擦亮“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品牌,通过滹沱河生态走廊、太行山高速旅游廊道等串联平山、灵寿、井陉、井陉矿区、正定红色集群,着力发展沉浸式文娱演艺、素质拓展培训、体育旅游赛事、励志康体养心、乡村度假休闲等新业态、新场景、新线路,延伸供给链,拉长消费链。实现西柏坡国家5A级景区提档升级扩容,发挥西柏坡红色旅游联盟作用,常态化运营好“西柏坡——滹沱河——塔元庄——正定古城”红色经典旅游线路。
做“优”乡村旅游产品。加强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对接,推进乡村旅游景区化发展,按照国家A级旅游景区创建标准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依托西柏坡美丽乡村片区、正定西部城乡统筹示范区、井陉太行古村落片区等重点片区,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推出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大力培育精品民宿、智慧田园、共享农庄、田园综合体、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农事体验、乡村研学、乡村康养、乡村民宿等业态产品,带动农业价值链升级。以沿高速、沿高铁、沿国道、沿滹沱河两岸发展为重点,深挖田园风光、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集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在鹿泉区、藁城区、栾城区和正定县大力发展集观光采摘、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型农业,推动现代农业提档升级。
做“精”生态康养旅游产品。整合全市生态旅游资源,加快发展集都市文明、田园风光、养生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业;依托白鹿温泉、漫山花溪、西部长青、万花山森林公园等休闲健康养生基地,打造特色康养品牌;加快推进西部长青小三亚、西部长青创客中心、西柏坡柏里水乡、灵寿锦绣大明川小镇、灵寿车谷砣旅游区等项目建设,推进平山温塘旅游区升级打造。
做“活”工业旅游产品。依托石飞通航产业基地、君乐宝工业旅游区、石钢钢铁文化综合体、食草堂休闲园区等项目,打造工业旅游龙头产品。促进工业遗产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建设纺织遗址公园、石煤机遗址公园、医药遗址公园、石钢遗址公园,实现“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转变。
做“特”教育研学旅游产品。依托西部自然山水资源和文化资源,以及高校、工矿企业、红色景区、博物馆、农业园等资源,培育针对中小学生的研学劳动实践内容,着力打造优质研学(劳动)教育基地,创建一批研学旅游目的地。
做“大”体育旅游产品。以体育强市建设为目标,加大体育旅游产业扶持引导力度,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积极承接全国大型体育赛事,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加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推进红色旅游与体育产业相融合,加快西柏坡等红色革命圣地的体育旅游发展,举办系列体育旅游活动,设计精品体育旅游路线;打造以滹沱河沿岸景观、奥体中心、裕彤体育中心为核心的城市体育地标文化;打造体育生活方式、全民参与健身的体育时尚文化。
做“旺”商贸会展旅游产品。依托北国奥特莱斯、正定国际小商品城、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等城市商业综合体等场所,通过打造都市休闲购物基地、举办商贸会展、开展购物旅游,促进商旅融合发展。
做“广”科技旅游产品。依托数字科技、5G科技、大流量移动宽带带来文旅应用场景革命,结合大数据分析、自媒体等建设全新文旅业态、智慧景区和智慧服务,大力开发 5G+VR全景直播、+AR慧眼、+AI旅游等新产品。
做“亮”夜间旅游产品。本着“集中性、互动性、互补性、本土化、综合性”的原则,完善夜间娱乐产品,构建夜间景观、特色项目、演艺活动等夜间旅游产品体系,形成与白天旅游活动互动的夜间旅游产品体系。创意化设计滹沱夜景,设置游船、灯光秀等节目;做美赵州桥古镇、鹿泉土门关驿道小镇、德明古镇、龙泉古镇等城市、古镇、古村夜景。
做“足”新业态旅游产品。冰雪旅游产品:重点打造冰雪观光、冰雪度假、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商贸、冰雪节庆等六大休闲度假产品。推动冰雪运动与冰雪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着力发展冰雪健身休闲、青少年冰雪运动、冰雪竞赛表演、冰雪旅游、冰雪装备用品、冰雪培训等产业,丰富冰雪产品供给。着力打造鹿泉区西部长青冰雪旅游区品牌。自驾房车旅游产品:在适合发展房车露营的风景道沿途(太行山沿线、滹沱河沿线)、生态景区、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地区建设一批自驾车旅居车营地,推出一批适合自驾游、房车旅游的线路(产品),加大自驾游、房车露营旅游的产品供给。
1.提升旅游设施。提升旅游发展配套功能,推动旅游厕所、游客集散中心、旅游标识牌等项目建设,完善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2.重点旅游项目。加快全域旅游节点建设,推动滹沱河经济带核心区、晋州周家庄人民公社旅游区、赵县赵州桥文旅小镇、栾城区文化旅游综合开发、井陉矿区段家楼正丰矿文旅综合体、赞皇县生态文旅康养、藁城区四明楼历史文化街区、井陉县苍岩山景区提升、灵寿县王母瑶池旅游区、灵寿五岳寨景区文旅康养基地、高邑县乡村体验基地凤凰不夜城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点。 |
(二)全面激活文旅消费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实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工程,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消费升级,推进文化和旅游消费融入畅通国内大循环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市文化和旅游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一是完善消费设施。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商业企业在石设立全国性或区域性旗舰店、品牌店、体验店,鼓励商业综合体、商场、购物中心引进国际国内一线品牌,积极发展“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完善社区便民消费设施,鼓励品牌连锁企业加快推进社区、村镇连锁网点建设,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完善夜间交通、消费环境和配套措施,打造夜间文化和旅游活动品牌。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加快培育 1-2个兼具国际采购中心和进口商品分销中心功能的新型专业市场,推进免税购物中心建设,打造中高端国际消费品集散地,引导境外消费回流。
二是创新消费模式。加快发展时尚消费、网络消费、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引导绿色消费、柔性定制消费。培育打造5G条件下更高技术格式、更新应用场景、更美视听体验的高新视频新业态,形成多元化商业模式。创建新媒体电商直播示范城市,支持社交营销、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数字内容新消费发展,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支持发展体验消费、无人零售、近场零售等新零售模式,探索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引导实体企业更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实体商业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开启“云逛街”等新模式。积极推广“网红经济+商圈产业+直播平台”运营模式,推动社交电商发展。
三是优化消费环境。加快城乡消费网络布局建设,规划建设以县城为载体的城乡融合消费网络节点,推动城乡商业网点建设,加快社区便民商圈建设,持续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健全流通和售后服务体系,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和消费后评价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消费。实施知名品牌培育宣介行动和放心消费工程,加强消费领域诚信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加强消费市场监管,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产品监督管理制度。畅通消费者维权机制,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消费者维权服务体系,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
专栏6 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创建工程 |
支持鹿泉北国文体商旅街区、裕华区火车头步行街、鹿泉区龙泉古镇等旅游景区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培育栾城古栾水镇、井陉陶瓷水镇、高邑凤凰不夜城等创建国家级、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
(三)完善全域旅游服务体系
1.加快补齐旅游公共服务短板
(1)打造“快进慢游”旅游交通体系。一是打造轨道上的石家庄。依托石家庄全国高铁枢纽的区位优势,提升石家庄站和石家庄北站的综合换乘服务功能,增加车站与车站、车站与公交枢纽站、车站与机场之间的公交、机场大巴的班次;建设快速换乘通道,实现高铁与普铁之间无需出站、无需重复安检的“无缝对接”。加快都市圈外向城际铁路建设,推进石家庄到雄安新区城际铁路、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建设。谋划实施石邯城际项目,畅通石家庄与冀中南以及中原经济区便捷通道。推动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快速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构建石家庄与邢台、辛集、定州、阳泉1小时轨道通勤网。加快都市圈内部轨道交通建设,基本形成中心城区轨道交通骨干网络,谋划连接主城区通往藁城区、鹿泉区、栾城区及正定机场的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建设,加快形成主城联网、组团通线、市民500米见站、主要功能区高效连接的轨道交通网络。二是完善公路路网体系。加快推进衡昔高速规划建设,积极谋划推动新忻、清魏高速项目规划实施,加快石衡、太行山等高速公路建设,构建‘两环五纵五横’的高速路网格局,推进苍岩山、五岳寨等重点旅游区至高速出入口连接线建设。到2025年,重点旅游景区(度假区)、旅游特色小镇等基本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全部连通。三是拓展现代化航空运输体系。积极融入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统筹推进运输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加快实施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改扩建。大力发展通用航空,支持行唐通用机场加快建设,谋划建设赞皇通用机场,研究栾城通用机场改扩建,拓展通用机场网络。推进在西柏坡、驼梁、天桂山等重点旅游区内通用航空机场项目建设。四是加快完善自驾旅游服务体系。加快推动沿长城、沿太行山、沿滹沱河等区域旅游风景道体系建设。持续完善风景道绿道沿线配套服务系统, 合理拓展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服务功能。
(2)旅游管理服务“智慧智能”。管理智能化。以“1+3+N”为目标,加快建设全市旅游云数据中心,实现数据采集、共享、分析、处理一体化,推进旅游监测、预警、决策、指挥全过程智慧化管理。服务智能化。涉旅场所实现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主要旅游消费场所实现在线预订、网上支付,主要旅游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建设咨询、导览、导游、导购、导航和分享评价等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
2.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
推进旅游厕所在城乡间、景区内外合理布局、全域覆盖,提高旅游厕所建设质量,健全旅游厕所管理体制,推广旅游厕所科技应用,提升旅游厕所文明水平,实现“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卫生环保、如厕文明”的目标,建设一批示范性旅游厕所。
3.着力提升文化旅游要素质量
以新时期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全域旅游资源观,通过“足量化—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梯度升级石家庄市旅游要素产业质量,实现旅游要素独立化发展。
(1)挖掘提升特色餐饮。以本地特色餐饮为主,持续推进规范化提升、连锁化经营、品牌化发展,不断提升餐饮服务质量,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餐饮品牌,提升餐饮消费的品位档次和品牌影响力。提升景区餐饮服务水平。以景区为载体展示石家庄美食文化,推动国际、国内及石家庄本土品牌连锁餐饮企业、老字号走进景区,孵化建设一批特色餐饮店,提升景区餐饮档次品级。打造特色餐饮品牌。以我市特色餐饮老字号为重点,组织开展美食文化节,推动传承创新,提升餐饮服务水平,打造石家庄特色餐饮品牌。大力发展美食街、文化主题饭店、演艺型饭店等餐饮项目,形成一批美食文化餐饮服务集中区。推进旅游餐饮服务规范化。制定旅游餐饮服务规范化管理制度,星级酒店、主题餐厅、精品民宿客栈、高端连锁餐厅、大众连锁餐厅、特色餐馆、特色民族餐厅等分别制定相应管理规范,定期评定服务质量与信誉等级。
(2)丰富住宿体验。通过“现代设施+地方装饰+人性服务+休闲氛围+个性主题+规范发展”升级方式,打造石家庄特色住宿品牌。打造特色文化主题酒店。围绕石家庄特色文化,重点打造一批正定古城文化、红学文化、西柏坡红色文化、行唐红枣文化、嶂石岩特殊地质文化等各地特色文化主题酒店,将文化主题酒店建设作为提升全市旅游吸引力的新亮点。优化全市旅游住宿体系。推动高端酒店品牌化、度假酒店主题化、经济酒店连锁化、乡村酒店标准化、主题酒店个性化。引进国内外知名酒店管理品牌,提升高档酒店服务管理水平。多元化发展主题酒店、产权酒店、分时度假酒店、公寓式酒店、乡村客栈、青年旅馆、自驾车、房车、帐篷营地等住宿接待设施。培育提升乡村民宿。突出文化、特色、情怀和体验,将人文景观、历史建筑、民俗工艺、特色美食等充分融入民宿的开发设计中。形成平山县、鹿泉区、井陉县、井陉矿区等一批旅游民宿集群。到2025年,培育形成10个以上民宿发展示范村、100家以上精品旅游民宿示范户。
(3)大力开发文创和旅游商品。充分挖掘石家庄地域文化资源,培育能凸显石家庄特色的土特产、民间工艺品、风味食品等旅游商品,开发具备“纪念性、观赏性、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独创性”的“庄里心意”特色商品、纪念品、伴手礼等,对现有的旅游购物体系进行升级,扶持旅游商品开发企业,建设多元化的旅游商品购物场所,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筹办文创和旅游商品大赛,鼓励旅游商品开发公司、创意机构、个人参与,评定等级并进行奖励,实现石家庄特色旅游商品更新。
(4)打造旅游演艺精品。推进文旅创意演艺化,将文化植入文娱演艺产品,推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准、形式新颖别致、具有市场价值的旅游演艺项目。依托井陉拉花、常山战鼓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传说、地方民俗等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创作具有石家庄地域特色的大型实景演艺品牌。
八、促进文旅融合提质增效
(一)深化文旅融合
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方向,充分发挥旅游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覆盖面广”的黏合作用,大力实施“旅游+”和“+旅游”战略,推进旅游与其他产业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
1.统筹推进文旅公共服务融合
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为居民服务和为游客服务,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服务网络,彰显城市文化,提升旅游内涵。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使用,建设、改造一批文化和旅游综合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覆盖面和适用性。统筹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设置,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修建、改造中,增加文化内涵,彰显中国特色、中华元素、石家庄市特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入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在游客聚集区积极引入影院、剧场、书店等文化设施,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积极整合博物馆、非遗传习所、古籍展示馆、科技馆、艺术馆、剧院(场)、实体书店等文化场所,将其纳入旅游线路,成为传播文化的有效市场平台。
2.促进文旅业态和产品融合
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把提高服务品质与改善文化体验结合起来,实施文化创意可视化、演艺化、科技化、节庆化、园区化、商品化、游乐化,打造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休闲精品景区、培育一批旅游融合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谋划一批精品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开发一批精品文化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建设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休闲街区、推出一批文化主题旅游线路等。推动与农业深度融合,以“资源化整合、精品化打造、片区化开发、产业链带动”为方向,通过农业种植与大地旅游景观营造、生态农产品商品化开发、特色村落的旅游开发、特色种植园的旅游开发、美丽乡村旅游开发五种手段,精品化、度假化、创意化开发一批田园综合体、共享农庄、乡土游乐、农耕体验、精品民宿、旅游小镇、房车营地、艺术公社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和新产品,实现“农业产业+文旅配套+文旅社区”综合开发。推动与体育深度融合,促进体育生活化与群众运动活动的旅游化,充分利用太行山沿线发展山地旅游、体育旅游的自然条件,推动冰雪旅游精品建设和产业链延展,培育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积极承接全国大型体育赛事。加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重点加强乡村体育设施建设,继续做大做强既有体育赛事活动。推动与工业深度融合,依托工业厂区景观、生产工艺流程、企业文化和闲置的厂区旧址,培育工业文化旅游新产品,加强工业文化传播。推动与康养深度融合,推进中医药产业、中医文化、养生保健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加快开发高端医疗、中医药特色、康复疗养、休闲养生等健康旅游产品。到2025年,基本建成立足冀中南、面向京津的康养休闲产业聚集区。推动与教育深度融合,依托丰富多样的科普、文教和科技资源,大力发展红色主题、自然科普主题、文博主题、农业主题和地方民俗主题等研学主题活动。推动与科技深度融合,利用数字化、互联网、软件等高新技术支撑文旅内容、装备、材料、工艺的系统开发,推动文旅资源、文旅生产、文旅传播和文旅消费的数字化。推动与文旅制造业深度融合,着力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等设计应用研究,通过创意设计服务提高产品附加值,塑造时尚产业新优势。
3.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融合
积极培育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提升活力竞争力。鼓励文化机构和旅游企业对接合作,支持文化和旅游跨业企业做优做强,推动形成一批以文化和旅游为主业,以融合发展为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领军企业、骨干企业。鼓励各大文旅产业市场主体利用重大会展平台,深入宣传推介石家庄市文化旅游资源、重点文旅企业项目和特色文旅产品。
(二)规范发展乡村旅游
针对周末短途游、微度假、亲子家庭游、休闲农业旅游市场,实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工程,为城乡居民“微度假”“微旅游”创造条件。通过创新利用三大思维“产业思维、市场思维、文化思维”提升乡村文旅品质;协调好三大主体“政府、企业、村民”的关系,构建合作共赢的发展局面。
依托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因地制宜,打造文化和旅游名市名县名镇名村,发展文化有特色、产业有活力、服务高效、环境宜人的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的示范区域,支撑文化强市和旅游强市建设。推动乡村旅游点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布局、突出特色,打造多个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镇。依托西柏坡美丽乡村片区、正定西部城乡统筹示范区、井陉太行古村落片区、车谷砣沟域康养度假片区等重点片区,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推出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推动182个省级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树立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新标杆;环行政中心、环风景区、环沿交通干线,点线片面梯次推进,打造省级美丽乡村新方阵。到2025年,打造省级美丽乡村600个;在持续推进平山西柏坡、正定古城、栾城三苏基础上,再建设井陉古村落、灵寿车谷砣、晋州周家庄人民公社、井陉矿区等5个以上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总数达到9个以上。
专栏7 文化和旅游名城名县名镇名村工程 |
1.文化和旅游名城:石家庄以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动漫产业为特色,建设以文化体验与山水风光并重的全域体验型旅游目的地,初步建成国家重点旅游枢纽城市、全国知名的文化和旅游城市。 2.文化和旅游名县:从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县域经济着眼,鼓励重点县区发挥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指导推进正定县、平山县等建设文化和旅游名县。 3.文化和旅游名镇:发挥文旅特色小镇在推动美丽乡村、重点片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作用,以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对接国家、省级特色小镇建设要求,重点建设平山县西柏坡镇、井陉县南障城镇等一批文化和旅游名镇。 4.文化和旅游名村:推动环行政中心、环风景区、环沿交通干线上美丽乡村的景区化工作,打造一批文化和旅游名村。重点建设平山北庄村、井陉南横口村、正定塔元庄村等一批文化和旅游名村。 |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充分发挥科技在文化和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一是深入实施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智慧化管理。加快推进在国家5A级旅游景区、重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公共文化场馆、机场、车站等区域的5G网络、无线网络的稳定覆盖。推动停车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专用道路、旅游厕所及旅游景区、度假区内部引导标识系统等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在重点区域的建设工作,通过互联网有效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促进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旅游景区、度假区、旅游饭店、主题公园、民宿等与互联网服务平台合作建设网上旗舰店。二是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科技化创新发展。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项目建设,建设智慧博物馆、文化馆,开展文物复原与保护领域、古建筑还原、历史文化展示等创新应用;建设智慧图书馆,构筑立体化、全方位、广覆盖的知识服务体系;推动数字文创产品、数字文娱内容创作生产;促进“云博物馆”“云图书馆”“云非遗”“云剧场”等数字文化产业的线上展示、文化传播和营销推广。推进旅游产业数字化,鼓励全市4A级以上景区、特色旅游小镇、乡村旅游重点村进行智慧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智慧服务、智慧宣传、智慧营销等方面完成传统旅游业态的智慧化转换;全面探索AI、VR、AR环境下的旅游创新应用,在文旅产品的数字化、沉浸化、IP化、场景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和新成绩。重点推动动漫、出版、融媒与传播、文化内容、文化装备及终端、文旅娱乐等数字产业化发展,构建文化和旅游领域数字产业化体系。三是持续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的科技体制创新。构建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文化和旅游科技研究创新格局。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建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基地。
九、优化现代文旅市场体系
建立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长效机制,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完善行业标准体系、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和消费反馈处理体系。
(一)强化标准化建设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文化和旅游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效应,加快标准化在文旅行业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打造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文化和旅游标准化试点。推动京津冀文化和旅游标准协同,培育一批区域文化和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
(二)优化营商环境
促进创新创业平台和众创空间服务升级,为文化和旅游领域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合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提升全市公共服务场馆、旅行社、旅游饭店、景区等服务水平,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和方法,鼓励设置首席质量官,推行服务质量承诺制度,探索建立游客投诉公示制度和赔偿先付制度,建设优质服务网络。
(三)加强市场监管
改善和提升文化和旅游市场经营环境。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河北省旅游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维护良好的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积极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集中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有效改善和提升文化和旅游市场经营环境,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转型升级。加强文化和旅游投诉举报处理,积极运用“12345”政府服务热线以及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咨询中心等多种手段,形成线上线下联动、高效便捷畅通的旅游投诉举报受理、处理、反馈机制,做到及时公正,规范有效。
培养市场监管意识。对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加强关注、引导,不断更新监管理念。建设信用体系、实施各类专项整治、专项保障活动,开展重大案件评选、举报投诉受理、证件管理等工作。
(四)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做强做优做大骨干旅游企业,稳步推进战略性并购重组和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培育一批大型旅游集团。大力支持中小微旅游企业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专业发展。支持旅游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积极发挥作用,为企业创业创新、交流合作、人才培养等提供平台服务。
支持旅行社向“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型”方向发展,实现旅行社经营向现代、集约、高效转变。积极促进在线旅游服务企业规范健康发展,不断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和服务质量水平。着力扶持一批扎根农村、心系农民的乡村旅游企业,创新“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支持旅游规划策划、创意设计、研发孵化、管理咨询、营销推广等专业机构和服务企业发展。
十、扩大文旅发展影响力
围绕文化和旅游强市的战略目标,强化文化担当,加强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实施文化和旅游品牌影响力提升工程,拓宽宣传推广渠道,创新营销模式,建设文化和旅游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一)完善文旅品牌体系
坚持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合资源、完善体系、持久创新、精准营销”为原则,实施全市旅游品牌化战略,构建以“红色西柏坡,多彩石家庄”品牌为统领,以精品旅游线路为保障,以节庆品牌为链接的全市旅游品牌体系,全面提高石家庄市旅游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二)培育文旅精品线路
紧紧围绕全省“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主题,整合石家庄市经典景区与精品旅游项目,通过快速交通线路与客源地之间的衔接串联,开发一系列不同主题的市域内旅游线路。重点推出“休闲度假康养游”“诗意田园乡村游”“红色圣地赶考游”“亲子研学工业游”“漫享购物都市游”“青山绿水生态游”“文化遗产古迹游”等一批市域主题文化和旅游精品线路。
1.休闲度假康养游:主要串联驼梁—五岳寨清凉慢城旅游区、中太行康养度假区、河北野生原度假村、井陉矿区国和医养结合康养基地、西部长青小三亚、西柏坡柏里水乡、灵寿锦绣大明川小镇、灵寿车谷砣旅游区等项目。 2.诗意田园乡村游:主要串联西柏坡美丽乡村片区、正定西部城乡统筹示范区、井陉太行古村落片区等重点片区,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推出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串联栾城都市农业休闲区、千年梨乡休闲旅游区、河北行唐国家红枣公园、大沙河休闲农业旅游区、塔元庄同福乡村振兴示范园、太行茶园等项目,推出一批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精品线路。 3.红色圣地赶考游:主要串联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西柏坡、平山西柏坡镇北庄村、沕沕水、陈庄歼灭战陈列馆、车谷砣等项目。 4.亲子研学工业游:主要串联君乐宝乳业小镇、食草堂艺术小镇、段家楼正丰矿文旅综合体等项目。 5.漫享购物都市游:主要串联湾里庙步行街、火车头步行街、民生路历史文化长廊、君乐宝乳业小镇、食草堂艺术小镇、北国奥特莱斯等项目。 6.青山绿水生态游:主要串联五岳寨景区、沕沕水景区、仙台山景区、井陉太行古村落、蟠龙湖景区、苍岩山景区、嶂石岩景区等。 7.文化遗产古迹游:主要串联柏林禅寺、赵州桥古镇、苍岩山、于家石头村、吕家村、大梁江、抱犊寨、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定古城、新乐伏羲上古文旅小镇、秦皇古驿道、常山郡遗址、灵寿幽居寺等项目。 |
(三)做强文旅节事营销
创新办好市内重大节事会展活动,充分发挥举办重大节事会展活动对城市发展和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的拉动、提升作用,将举办大型节事会展活动打造成为宣传全市文旅产业发展的新窗口和促进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创新打造“依节造势、因节发展、以节兴市的节事会展石家庄模式”。
1.提升重大文旅活动影响力
面向国内外游客,做大商务会展业,全力建设以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为主体的会展文化旅游核心区,抓好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中国•石家庄(正定)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国际通用航空博览会、石家庄国际动漫博览交易会、石家庄旅游交易会等重点展会活动,加大引进知名品牌展会,培育拓展会展新品牌,提升品牌展会能级。提升石家庄马拉松赛、蟠龙湖京津冀铁人三项赛、中式台球国际公开赛、自行车环城赛、五岳寨50公里挑战赛、绵蔓河半程马拉松赛等赛事影响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全国赛事活动。以滹沱河龙舟文化节、正定古城定向赛、行走太行户外运动节等为重点,打造“体育+”融合发展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提高石家庄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引进和创新举办石家庄房车露营大会、国家旅游枢纽城市论坛等大型展会活动,继续举办石家庄旅游交易会、伏羲文化旅游节、赵县梨花节、滹沱河音乐节等旅游节庆活动。
2.做优主题营销活动
鼓励各县打造一批影响力大、个性化程度高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营销活动。谋划办好燕赵文化旅游节、白色海洋梨花节、自由原野国际露营节、水墨太行清凉度假节、不忘初心红色文化旅游节、中医药康养论坛等六大节庆,建立区域联动办会、机构合作办会机制,形成节庆活动多样化发展体系。
3.严格做好节事会展活动的管理工作
加强对节事会展活动的监督检查和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工作制度和监管体制,细化举办的节事会展活动的职责分工、决策程序、资金使用、监督管理、领导干部出席要求等内容。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压实会展安全责任。制定节事会展安全保障方案和应急预案,做好安全服务保障,加大对消防设施、展品、搭建材料等现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加强人流管控和疏导,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切实防范化解节事会展活动重大风险。
(四)精准营销细分市场
一是瞄准京津市场。依托“环首都一小时交通圈”便捷条件,积极融入京津冀旅游线路,在北京、天津等地举办旅游推介活动。每月选定2个以上不同主题的景区加强宣传推广,开辟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冰雪等旅游线路,针对不同季节、不同人群等特点,举办好春夏秋冬四季旅游宣传推广活动,积极对接“京津冀文化旅游一卡通”,拓展京津冀及周边城市周末旅游市场,打造京津及周边游客周末休闲旅游首选目的地。二是瞄准空铁等重点旅游城市。依托石家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便捷条件,与郑州、太原、济南等高铁沿线城市开展交流合作,举办高铁沿线城市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利用“石家庄号”“正定号”冠名飞机航线,与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开展资源互补、客源互送、产品互联、营销互动等合作。三是瞄准海外市场。充分发挥海外旅游推广中心的作用,加强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得梅因市等友好城市的文化旅游交往,展示石家庄市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五)推动对外文化交流
1.创新交流模式
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今日头条、快手等社交媒体账号,发挥“云交流”“互联网+”的作用,通过国内外网络交流平台,形成线下和线上融合发展的立体交流网络。发挥好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和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旅游饭店在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各类导游、讲解员和亿万游客成为石家庄故事的生动讲述者、自觉传播者。
2.建设对外文化旅游交流平台
充分利用官方媒体。官方媒体加强对文化产业推介宣传的领导,定期更新文化旅游融合信息,宣传推介本地文旅重点项目,展示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不断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参加文博展会。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组织文化创意企业参加北京文博会、深圳文博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河北省特博会、西部文博会、厦门文博会等国家和省级大型文化产业展会,促进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石家庄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创新非遗对外传播方式,推动石家庄非遗和特色旅游商品、文创商品“走出去”,使其成为讲好中国和石家庄现代发展故事的生动载体。
3.开展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活动
积极融入“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京畿福地 乐享河北”和“Enjoy Hebei”品牌,加强特色旅游产品的国际推广。积极参与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打造的“河北文化和旅游年”“河北文化和旅游周”等系列品牌推广活动。整合优质旅游资源和具有石家庄特色和良好发展潜力的文化资源,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为目标,积极开展对京津冀、港澳台等重点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旅游推介。鼓励更多有资质和潜力的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对外旅游推介活动,壮大交流主体和市场主体。
(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主动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充分发挥文化旅游的连接作用,在政策、理念、规划、服务、交通、产业、生态方面与京津冀做好对接,构建“京津冀”文旅发展大格局。加快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设,积极参与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分工协作,全面提高正定国际机场的客货运输功能。强化与京津冀主要城市之间铁路通道功能。加快资源、要素集聚,共建特色旅游线路,共创优秀旅游品牌,实现文化和旅游深度协同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公共文化体育互惠共享,推动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和体育场馆等联盟建设。提升文旅服务京津综合承载力。积极争取建设非首都功能疏解“微中心”,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加快京石协作创新示范园、石家庄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强承接能力。提升石家庄市星级饭店及精品民宿、主题客栈、共享农庄、酒店式公寓等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和管理服务质量水平。建立服务京津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和培养体系。
2.对接支持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
强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旅游产品对接,在支持服务雄安、对标对表雄安中加快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对接。积极推进与雄安新区互联互通的主干交通网建设,全力推动石雄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积极推进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绿博园石家庄园,建设“最美乡道横穿,源远流长纵贯”的多彩石家庄林和以“圆梦”为主题、总体定位为“红色圣地、燕赵名城”的石家庄展园,打造“千年秀林、千秋之园”,建成具有石家庄特色的生态名片。
3.主动对接助力服务冬奥盛会
紧紧抓住2022年北京冬奥会重大机遇,以扩大冰雪消费规模为重点,不断丰富冰雪产品与服务供给,促进冰雪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扎实推动冰雪产业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扩大室内外滑冰场馆设施服务网点,规范提升现有滑雪场软硬件水平,加强县(市、区)冰雪场馆建设,谋划建设一批冰雪场馆及仿真冰雪、可移动、季节性冰雪场地,到2025年,全市滑雪场馆达到10个、滑冰馆达到25个以上,培育2个全国品牌赛事和活动。组织举办“全城热练”冰雪系列活动,推进群众性冰雪运动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
4.共助太行山旅游业转型升级
统筹太行山区地理空间边界、山水文化生态单元、旅游交通格局以及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灵寿五岳寨、平山西柏坡、平山沕沕水、平山驼梁、井陉苍岩山、赞皇嶂石岩、鹿泉抱犊寨等重点景区的辐射带动效应。积极配合建立 4 省(市)太行山文旅协作机制,加强北京、河北、山西、河南 4 省(市),78 个县(市、区)在市场监管、品牌营销、产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旅游救援、信息服务、交通设施共享等领域的通力合作。支持 4 省(市)文化、旅游协会建立文旅行业联盟,搭建文旅企业合作平台,鼓励文旅企业开展合作经营、收购兼并等,培育跨区域市场主体。积极推动成立“太行山旅游推广联盟”,完善区域旅游推广机制,加强太行山旅游统一宣传,积极开展一系列推广活动。
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和旅游强市,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政策保障,深化改革创新,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构建高水平发展体制,推进文化和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形成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统筹领导、调度督导文旅发展的工作机制,纳入党政“一把手”工程和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部门联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推进文化旅游重要事项,形成“大文旅”工作格局。强化规划工作目标责任落实,加强考核评估,将文化和旅游发展重点目标纳入对党委、政府的考核体系,建立规划目标任务实施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和评估制度,推动规划任务落地落实。
二、强化政策扶持
推动文化和旅游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安排,保障重点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用地,优先安排新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用地,探索研究支持文化和旅游新业态建设用地政策。积极争取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债券基金、贷款贴息等支持,推动重点项目建设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文化和旅游发展,吸引社会各类主体投资开发和建设运营文旅产业项目。用好金融政策平台,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产业投融资体系;加强金融、证监等部门协作,支持重点文化和旅游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石家庄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加强对全市优质旅游资源、旅游资产和旅游线路的整合,实现旅游资源高质量开发运营,旅游资产有效活力运转,旅游线路品牌化营销。研究制定支持性政策,推出促进文旅消费和文旅项目投资政策文件,恢复和刺激文旅消费动力,破解文旅产业在土地、资金、市场、人才等方面的困难瓶颈。
三、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推进区域协同机制创新,构建多层次、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互游互惠的协同发展模式。深化文化和旅游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文化和旅游发展环境。深化国有文化和旅游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多元化的企业主体,提高企业竞争力。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开展国有文艺院团文旅融合改革试点,激发院团发展活力。继续深化旅游景区改革,探索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升旅游景区市场化水平。健全各类行业协会组织改革,健全行业协会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完善行业协会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协会的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文旅+”“+文旅”融合方面先行先试,探索“文旅+”“+文旅”深度融合的新举措,鼓励文化事业、文旅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和省、市相关示范、试点项目。
四、夯实人才基础
积极参与河北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高端人才培养。创新新时代艺术领军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创意人才、投融资人才等引进机制,探索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为文化旅游各种人才提供政策扶持、财政扶持及相关便利服务,吸引优秀人才投身石家庄文化和旅游建设。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坚持深化改革、政策创新,搭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平台,构建文旅发展建设各类人才的聚集高地;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发挥文化名家的传帮带作用,重点培养有实力有潜力的中青年专业人才,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夯实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基层人才发展机制,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实施产业人才扶持、专业人才培养、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依托文化乡贤、民间文化能人,支持专业人员、志愿者到基层工作,建立起一支扎根群众的基层文化队伍。
五、推进依法治理
依法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治理,突出抓好意识形态管理和安全生产,营造安全有序文明的文化旅游发展环境。认真落实普法责任制,加大文化和旅游法律法规宣教力度,强化文化和旅游法治机构和队伍建设,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六、严守安全底线
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文化和旅游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全市文化和旅游的发展。将生态保护贯穿到文化旅游规划、开发、管理、服务全过程,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等重要生态区域的文旅项目,依法依规加强保护性开发利用,倡导生态旅游、低碳生活,推动绿色消费。加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持续推进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开展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健全行业主管部门与应急、消防、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分析评估、定期会商、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成立安全生产(消防、防灾减灾)领导机构,指导文旅企事业单位建立消防队伍,配备消防装备。严格按照《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要求,指导文化、广电、旅游企事业单位和文物保护单位完善消防给水系统和设施。推动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文化建设,把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教育纳入“文化下乡”活动内容。把落实安全责任贯穿文化、广电、旅游、文物各领域全过程,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文化旅游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完善安全管理机制,有效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隐患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