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冀西红色沃土平山,剪纸艺术不仅是指尖上的传统技艺,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鲜活载体。非遗平山剪纸传承人、平山外国语中学教师崔春柳以“红色+非遗”为纽带,深耕“非遗进校园”实践,让革命故事在剪刀起落间重现,让西柏坡精神在校园内外生根发芽。
崔春柳立足平山厚重的红色底蕴,精心打造“平山红”系列剪纸作品,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旧址、李家庄中央统战部旧址等革命遗迹,以及“五大书记像”、“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小英雄王二小”等英雄人物形象融入剪纸创作。为确保作品真实还原历史细节,她翻阅海量档案资料,多次实地走访西柏坡纪念馆、中央统战部旧址等,用剪刀为革命遗址“画像”,以镂空技艺勾勒英雄风骨。在此基础上,她创新设计“平山红”艺术剪纸台历,让承载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精神内核的剪纸作品走进大众生活,既成为实用的生活物件,更化作传播红色文化的流动窗口。
在“非遗进校园”实践中,崔春柳将红色教育与剪纸技艺深度融合,开发出特色校本课程。课堂上,她以“剪刻红色记忆 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通过“故事讲述+技艺教学+创作实践”三位一体模式,带领学生在剪刀与红纸的对话中感悟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例如,在讲解“西柏坡精神堡垒”剪纸作品时,她不仅示范如何用层叠镂空技法呈现建筑立体感,更结合中共中央在此指挥三大战役、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的历史,让学生理解“两个务必”的深刻内涵。课后,学生们以戎冠秀救助伤员等故事为灵感,创作主题剪纸,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可触摸、可传播的艺术语言。
除了校园教学,崔春柳还将非遗传承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实践中。清明假期,她带领工作室成员走进平山旅游区,开设“红色剪纸课堂”,手把手教孩子们剪出“小红军”“红五星”等作品,在欢声笑语中传递革命精神。受平山县文旅局委托,平山剪纸崔春柳非遗工作室还为“闫三妮民歌传承人”设计非遗剪纸服饰,将传统剪纸纹样与现代服饰美学结合,让身着“会说话的剪纸”的歌者在舞台上演绎平山民谣,实现非遗技艺与地方文化的跨界融合。此外,崔春柳推动剪纸与德育教育联动,开展“绘心赋能”主题活动,组织学生用剪纸、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让美育成为滋养心灵、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剪纸是手艺,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崔春柳说。从课堂到景区,从台历到服饰,她以创新的表达形式、扎实的实践探索,让古老的剪纸艺术与新时代的红色教育同频共振。如今,越来越多青少年通过指尖的非遗技艺触摸历史、感悟精神,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土地上,非遗薪火正与红色基因交相辉映,续写着文化传承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