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 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23-09-21    
【字体: 】    打印
9月16日,由石家庄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与石家庄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走进非遗 感悟匠心”石家庄长城沿线非遗体验活动启动。首期推出的是亲子体验游,10组家庭跟随石家庄新闻广播主持人走进非遗工坊、非遗工作室,沉浸式感受非遗传承人的匠心与技艺。
 
化腐朽为神奇
正定手工装裱技艺
富丽堂皇、雕梁画栋的正定荣国府旁坐落着一条历史文化街,在朝阳的映照下,参加首期非遗体验的亲子团,走进了其中一处幽静的小院“汇苑阁”,探访正定手工装裱技艺。
 
在“汇苑阁”装裱车间,非遗传承人王梅菊亲自授课,亲子体验团学习了“托裱画心”“刷浆糊水”“揭裱上墙”等书画装裱的基本技法。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亲自动手,将灰暗陈旧的书画变成了一幅幅笔墨润泽、色彩亮丽的装裱作品。
 
“三分书画,七分装裱”,书画装裱是中国书画艺术的一部分,它不仅对书画作品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还能为作品的艺术效果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追寻历史之痕
传统拓印技艺
“一方拓片石刻千古,一段历史经典永存”。亲子体验团的团员们在“墨香阁”里拾级而上,走进拓印工作室。工作台上石刻、宣纸、喷壶、毛刷、拓包、颜料等工具一应俱全,墙上精致的拓片向世人讲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非遗传承人刘秀峰的带领下,孩子们开始学习“传拓”基本技法。先是把纸敷在模版上,用水喷湿,覆纸后用刷子轻轻敲打,赶走其间的空气,待纸张稍干后用拓包蘸上朱砂,均匀地在纸面上扑上红色印迹。经过不断地琢磨体会要领,一张张拓片在众人专注地清点中完成。
 
小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活动,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拓印有了更深了解”。“在拓印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手艺人的匠心和静气,消除了内心的浮躁,能够沉静下来了”。
一掬泥土万千神韵
正定定韵坊泥塑
赵子龙、赵佗、开元寺钟楼、阳和楼,《红楼梦》中人……一个个泥塑人物、建筑栩栩如生,丰富而华美,陈列在“定韵坊”的展台之上。孩子们认真观看泥塑工艺演变“沙盘”,聆听着传承人的讲解,仿佛置身匠人们那古老而精密的工作场景。
 
想要把手中最普通的泥块变成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泥塑精品是一件非常细致的活,需要极大的耐心,才能慢慢做成,通常一个作品,都要花费三四个月才能完成。
 
在“定韵坊”,捏着泥土长大的传承人胡冰雪,对泥塑有着一种非同寻常的感情,传承了祖辈传统手工技艺后又进一步学习雕塑,学习天津“泥人张”的技艺,开发“游正定”“黛玉葬花”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彩塑作品,不断为传统技艺赋予现代气息。
 
博物馆奇妙錾刻
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
离开正定古城,石家庄长城沿线非遗体验团来到灵寿县,参观青铜文化博物馆。
 
春秋战国时期,灵寿为古中山国都城所在地,这里曾出土了大量的中山国青铜器。灵寿青铜文化博物馆内展出了300多件青铜器,其中有一半是仿照出土的中山国青铜器铸造的,向我们昭示着这个由北方游牧民族白狄族鲜虞部建立的“千乘之国”曾经的辉煌。
 
 
青铜器铸造是非遗传承人王英洁家祖传的手艺,传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他向体验团讲解了家传“失蜡法”传统技艺,并指导孩子们亲手制作青铜器蜡模。
 
太行山下武把行
灵寿南托雷氏武术
太行山下的灵寿地区武风极盛,以前每村都有习武之人,俗称“武把行”。而灵寿“武把行”里的翘楚,首推南托村雷姓人家。
 
南托雷氏武术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为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马秀英在多年的征战中总结编创。
以大宏拳、小宏拳、太祖拳十六式、连环刀、双凤刀等武术套路为基础,融合了少林拳、杨家枪、春秋刀等武术套路,被后代视为家传之宝,代代相传。明末清初,山阴荣靖王的四世孙朱充鲸、朱充鲲传至灵寿县南托村至今。
 
非遗传承人雷新堂绘声绘色地为体验团讲解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传授雷氏武术的经典招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功夫的种子,为非遗的弘扬与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力量。
 
“走进非遗 感悟匠心”石家庄长城沿线非遗体验活动共将举办5场,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带领市民群众代表走进石家庄长城沿线非遗工坊、非遗工作室等,近距离接触非遗、体验非遗,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助推非遗更好的融入百姓生活,激发广大群众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文化遗产
一次孩子们终身受益的非遗之旅
发布时间:2023-09-2109:19  来源:
9月16日,由石家庄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与石家庄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走进非遗 感悟匠心”石家庄长城沿线非遗体验活动启动。首期推出的是亲子体验游,10组家庭跟随石家庄新闻广播主持人走进非遗工坊、非遗工作室,沉浸式感受非遗传承人的匠心与技艺。
 
化腐朽为神奇
正定手工装裱技艺
富丽堂皇、雕梁画栋的正定荣国府旁坐落着一条历史文化街,在朝阳的映照下,参加首期非遗体验的亲子团,走进了其中一处幽静的小院“汇苑阁”,探访正定手工装裱技艺。
 
在“汇苑阁”装裱车间,非遗传承人王梅菊亲自授课,亲子体验团学习了“托裱画心”“刷浆糊水”“揭裱上墙”等书画装裱的基本技法。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亲自动手,将灰暗陈旧的书画变成了一幅幅笔墨润泽、色彩亮丽的装裱作品。
 
“三分书画,七分装裱”,书画装裱是中国书画艺术的一部分,它不仅对书画作品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还能为作品的艺术效果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追寻历史之痕
传统拓印技艺
“一方拓片石刻千古,一段历史经典永存”。亲子体验团的团员们在“墨香阁”里拾级而上,走进拓印工作室。工作台上石刻、宣纸、喷壶、毛刷、拓包、颜料等工具一应俱全,墙上精致的拓片向世人讲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非遗传承人刘秀峰的带领下,孩子们开始学习“传拓”基本技法。先是把纸敷在模版上,用水喷湿,覆纸后用刷子轻轻敲打,赶走其间的空气,待纸张稍干后用拓包蘸上朱砂,均匀地在纸面上扑上红色印迹。经过不断地琢磨体会要领,一张张拓片在众人专注地清点中完成。
 
小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活动,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拓印有了更深了解”。“在拓印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手艺人的匠心和静气,消除了内心的浮躁,能够沉静下来了”。
一掬泥土万千神韵
正定定韵坊泥塑
赵子龙、赵佗、开元寺钟楼、阳和楼,《红楼梦》中人……一个个泥塑人物、建筑栩栩如生,丰富而华美,陈列在“定韵坊”的展台之上。孩子们认真观看泥塑工艺演变“沙盘”,聆听着传承人的讲解,仿佛置身匠人们那古老而精密的工作场景。
 
想要把手中最普通的泥块变成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泥塑精品是一件非常细致的活,需要极大的耐心,才能慢慢做成,通常一个作品,都要花费三四个月才能完成。
 
在“定韵坊”,捏着泥土长大的传承人胡冰雪,对泥塑有着一种非同寻常的感情,传承了祖辈传统手工技艺后又进一步学习雕塑,学习天津“泥人张”的技艺,开发“游正定”“黛玉葬花”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彩塑作品,不断为传统技艺赋予现代气息。
 
博物馆奇妙錾刻
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
离开正定古城,石家庄长城沿线非遗体验团来到灵寿县,参观青铜文化博物馆。
 
春秋战国时期,灵寿为古中山国都城所在地,这里曾出土了大量的中山国青铜器。灵寿青铜文化博物馆内展出了300多件青铜器,其中有一半是仿照出土的中山国青铜器铸造的,向我们昭示着这个由北方游牧民族白狄族鲜虞部建立的“千乘之国”曾经的辉煌。
 
 
青铜器铸造是非遗传承人王英洁家祖传的手艺,传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他向体验团讲解了家传“失蜡法”传统技艺,并指导孩子们亲手制作青铜器蜡模。
 
太行山下武把行
灵寿南托雷氏武术
太行山下的灵寿地区武风极盛,以前每村都有习武之人,俗称“武把行”。而灵寿“武把行”里的翘楚,首推南托村雷姓人家。
 
南托雷氏武术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为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马秀英在多年的征战中总结编创。
以大宏拳、小宏拳、太祖拳十六式、连环刀、双凤刀等武术套路为基础,融合了少林拳、杨家枪、春秋刀等武术套路,被后代视为家传之宝,代代相传。明末清初,山阴荣靖王的四世孙朱充鲸、朱充鲲传至灵寿县南托村至今。
 
非遗传承人雷新堂绘声绘色地为体验团讲解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传授雷氏武术的经典招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功夫的种子,为非遗的弘扬与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力量。
 
“走进非遗 感悟匠心”石家庄长城沿线非遗体验活动共将举办5场,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带领市民群众代表走进石家庄长城沿线非遗工坊、非遗工作室等,近距离接触非遗、体验非遗,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助推非遗更好的融入百姓生活,激发广大群众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和践行者。